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大陸  >   社會

【網路媒體走轉改】南京溧水村民為舞龍燈做準備 年俗延續300年

2017年01月28日 12:15:19  來源:新華網
字號:    

  “請龍儀式”在村中心廣場上進行。(應康偉 攝)

   新華網南京1月26日電(張本甫 王璐 陶燕燕 朱露鑫)糊黃紙、剪邊角、裝蠟燭……昨天是大年二十九,當天下午,新春走基層成員在南京市溧水區洪藍鎮何林坊村看到,村民們正在為大年初四晚上開始的舞龍燈做準備。他們要連續3個晚上舞龍燈。據了解,溧水區民俗文化保存良好,年味十足,除了舞龍燈,現存的民俗文化還有舞獅、劃龍船、跳鐺鐺、打社火、拋鈸、跳花籃等。

  在鑼鼓聲中,村民們把製作好的龍頭搬運出來。(應康偉 攝)

   懷著希望,帶著喜慶,龍燈來了!跟著就是整齊有序的龍燈隊伍,有的舉龍頭,有的舉龍身,有的舉龍尾……整齊而歡樂,喜慶而熱鬧。這是洪藍鎮何林坊村在農曆正月期間龍燈鬧新春的場景,這一場景已延續了300年。

  村長帶領大家燒香請龍。(應康偉 攝)

   何林坊村龍燈會會長芮經貴介紹説,關於舞龍燈的起源,有一個傳説。在清乾隆年間,何林坊村西有一私塾堂,一天,有個叫趙仙的學生在路上發現兩個蛋,他便拾放在棉襖口袋裏,天天帶著上、下學,課間把這兩個蛋放在抽屜裏並用棉絮包裹。來年春天,兩個蛋破殼而出了兩條小蛇,一青一黃,小孩每天從家裏帶些米湯和食物精心餵養。一天,先生悄悄走到趙仙身後,發現抽屜裏有兩條小蛇在怒視著他,先生忙拿起旱煙袋頭向蛇頭敲去,打在黃蛇的脖子上,黃蛇吱的一聲嘶叫,先生嚇的趕緊逃離。趙仙一看自己闖禍了,當即把小蛇送到村邊水塘裏放生。可第二天,小蛇又回到學堂原處,連續幾天如此。此事一傳十,十傳百,十里八鄉都害怕連累學生,向青龍和黃龍許願:只要它們離開學堂,我們村每年舞龍燈以示祭奠,兩龍聽後便向石臼湖游去,再也沒回來過。從那時起,何林坊就興起每年舞雙龍的民間習俗活動。其中黃龍的龍頭舞起來時頭總是歪的,據説是當年私塾先生旱煙袋頭敲擊所至。

  村裏的老奶奶帶著小孫女來看舞龍。(應康偉 攝)

   如今,舞龍燈作為一種非常古老的漢族春節民俗活動,既表現龍的靈性和威儀,也表達了人們生活幸福的喜悅和對未來和諧美好生活的嚮往。村民用他們的滿腔熱情舞出了他們對家鄉的深情和對美好新生活的憧憬和期盼,也為現場觀眾呈現了一場精彩的視覺盛宴,展示了廣大群眾健康、文明、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和時代風采。

   “這兩條編織的板龍已使用了30多年,龍身長50米,共18節,是江南最大的板龍。”村民趙忠波介紹説,到時需要200多人才能舞起來,從下午5點一直舞到淩晨1點,連舞3個晚上。

  村民在龍頭上挂綵燈。(應康偉 攝)

   據介紹,何林坊舞的雙龍是板龍,一青一黃,兩條龍的龍身是用竹片編織而成,龍身是用紙糊在龍身上的,龍身裏面放燭點亮,整條龍舞起來需二百人左右協同才顯威武,節節通亮,著實好看。

   制做龍燈需要有一定的編織技術,這門手藝己代代相傳,現在還有掌握此技術的村民。每逢春節和重大節日,都會舞龍狂歡,這已成何林坊村的傳統春節民俗,還準備將舞龍申報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産。

  儀式上,村裏的小孩子正在跪拜。(應康偉 攝)

   芮經貴説,雙龍龍頭平時保存在龍廟裏,龍身分段保存在不同的村民家中,一般一個家族保存一節。年前,村民們會敲鑼打鼓將雙龍從龍廟裏請出,到龍池邊舉行龍下水儀式。下水儀式就是把竹龍往年糊紙的痕跡清洗乾淨,便於重新糊裱(稱龍穿衣)。龍下水後,待竹龍完全乾後再行龍穿衣(即糊裱宣紙),普通紙張是不能糊裱的,必須是上好的宣紙才行,因宣紙有忍性,且透明度好,舞龍時龍身裏點上蠟燭,從宣紙內閃光紅光,很是好看。糊裱好龍身,要在龍身沾貼各式剪紙圖案,剪紙有龍、蝦、龜、魚等各類在龍統治下的水中生物,以祈禱來年五穀豐登,家畜興旺。

   舞龍燈的時間並不固定,一般是在正月初的三個晚上,像今年,就安排在初四、初五、初六三個晚上。在正式舞龍燈前要進行必要的儀式。村民請出雙龍後,要在案幾擺上公雞、鯉魚、豬頭三樣物品,村民們上香、跪拜,然後村民們抬著雙龍在村裏邊走邊舞動。與那種上下翻滾的滾龍不同,龍燈的舞動幅度要小很多。

   據溧水區文廣局社會文化科科長史弘玉介紹,除了何林坊村的舞龍燈,目前溧水區現存的民俗文化還有舞獅、劃龍船、跳鐺鐺、打社火、拋鈸、跳花籃等,而水鞦韆、打水滸等已消失了。

   “民俗文化是我們的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歷史發展的印跡,不能丟。今天,我們在享有生活發展成果的同時,更要保護好我們的民族文化,讓其繼續傳承下去,走向世界。”史弘玉表示。

[責任編輯:齊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