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大陸  >   社會

別樣的團圓——廣大新聞工作者與基層群眾歡度除夕

2017年01月28日 12:07:31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字號:    

  爆竹聲聲辭舊歲,焰火紛紛迎新年。在除夕這個萬家團聚的日子裏,廣大新聞工作者走進村莊、工廠,探訪車站、醫院,傾聽百姓心願與期盼,記錄基層生活與變化,與各族各界群眾一起感受團圓的氛圍,迎接農曆新年的到來。

  大年三十,在甘肅天水麥積區大坪村,“還未進得村,就聞秦腔聲”讓人民日報記者王錦濤感受到了濃濃的年味。20多平方米的一間房子裏,爐火燒得很旺,大坪眾愛秦腔自樂班的成員已到齊,鑼鼓不歇,板胡不停,十分熱鬧。“山下的鎮子上煙花璀璨,山上的村子裏吼唱秦腔。在我們這兒,秦腔才是大戲,過年就得唱秦腔才過癮。”樂班成員王建偉高興地説,要用最響亮的吼唱,祈得開年風調雨順。

  春節迎親是廣西侗族沿襲數百年的民族傳統。除夕這天在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參加的一場侗族婚禮,成為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東南亞中心記者榮蓉的難忘經歷。“婚禮現場,大家唱起侗族大歌、吹起蘆笙、拉著我跳起踩堂舞,場面十分熱鬧。”榮蓉説,在侗族人家裏與他們一起烤火,喝油茶,吃燒雞、臘鴨和酸魚,聽他們講著侗族婚嫁的有趣故事,自己也被這種簡單又幸福的生活深深打動。

  十幾天前還在福建廈金航線五通碼頭蹲點採訪海峽兩岸的溫情故事,春節前夕,中央電視臺記者陳子淳又走進河北秦皇島的一個農家小院,和77歲的李開顯老人一家一起過年。這是一個很新潮的家庭,他們用網路直播的方式和全國網友一起聯歡。陳子淳希望用鏡頭記錄這段幸福的時光。“比起南方的那一灣海峽,秦皇島的夜很冷,但是老人在廚房裏給我們蒸了一屜黏豆包,咬上一口,身暖心更暖。”她説。

  春節,人們最為期盼的莫過於那頓闔家團圓的年夜飯。然而,總有一群人在這一天堅守在工作崗位上,保障民生、守護平安。他們的團圓飯,有著別樣的滋味。

  除夕這天,在鞍鋼股份煉鐵總廠的一條煉鐵生産線上,經濟日報記者張倩看到,滾燙的鐵水在爐中翻騰,四濺的火星格外耀眼,工人們正在緊張地作業。晚飯時間到了,工人們卻無暇坐在食堂裏用餐。裝滿飯盒,工人徐險峰和食堂師傅互相拜了年後就急忙返回崗位,手托著飯盒大口吃起來。“他是真餓了!雖然沒有家裏豐盛,但這特別的年夜飯裏,有屬於這些朝夕相處的工友們特有的幸福。”張倩一邊説,一邊和工人們一起吃著飯盒裏的年夜飯。

  在太原南站,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記者江曉晨看到人們紛紛拎起行李、抱起孩子、攙扶著老人走向檢票區,上千名旅客等待著登上回家的團圓之列。一張張幸福表情的背後,是車站各崗位間緊密聯動工作的成果。“雖然年三十不能回家,依然要工作在一線,但車站的後勤保障工作讓我們體會到像家一樣的感覺。”客運值班員閆毅告訴記者,問訊處高高挂起的鞭炮挂飾、中央區域亮起的“春”字霓虹燈,還有職工食堂熱騰騰的四菜一湯和水餃,滿滿的年味兒撲面而來。

  雲南省邊防總隊水上支隊旱泉灘警務站位於西雙版納雨林深處。這裡前有湍急直下的瀾滄江,後是山勢陡峭的原始叢林,水電不通,幾乎與外界隔絕。“年輕的戰士們堅守荒灘,衛國戍邊,警務站門口的一塊大石頭上刻著他們每個人的名字,也刻下了他們的忠誠與擔當。”新華社記者熊豐看到,為了迎接春節,戰士們合力準備了一桌豐盛的晚餐:一條向漁民買的湄公河裏的魚,自己鹵制的牛肉和豬肉,後山種的上海青,從樹上摘下的木瓜,生的拌涼菜、熟的當水果。

  “我所在的戰備巡邏戰艦上生活設施十分完備,餐廳、洗衣房、健身房等一應俱全,24小時供應洗澡熱水。”第二次參與春節出海戰備巡邏報道的解放軍報社駐寧波記者站記者劉亞迅説,在萬家團圓之際,和海軍一線官兵同住兵艙,同守戰位,更能體會到他們戰風鬥浪遠離親人的艱辛和捍衛祖國海洋權益的情懷。

  除夕之夜,光明日報河南記者站記者王勝昔走進河南通許縣中醫院的産科病房,與這裡的醫護人員共同迎接“雞寶寶”的到來。令記者沒有想到的是,這裡值班的醫護人員沒有絲毫抱怨,都是喜笑顏開地一邊互道“新年好”,一邊在忙碌之餘和記者聊天。

  “除夕了,你們還要值班,不覺得辛苦嗎?”面對記者的提問,除夕當班的産二科主任王文峰笑著回答,你不也和我們一樣沒法在家過除夕嗎?掌上託生命,責任記心中。選擇了一種職業,就是選擇了一種生活方式,選擇了對職業的敬重和熱愛。(新華社記者 王思北)

  《 人民日報 》( 2017年01月28日 02 版)

[責任編輯:齊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