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大陸  >   社會

地方政府年初承諾有沒有兌現?少數地方虎頭蛇尾

2017年01月26日 09:34:52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住房解決了嗎? 養老做好了嗎? 電梯裝上了嗎?

  年初的承諾 有沒有兌現(新春走基層)

  本報記者 李 堅 付 文 劉洪超 潘俊強 楊文明

  核心閱讀

  每年年初,地方政府都會給出改善民生的若干承諾。年關將至,這些承諾兌現得咋樣?“高調開場、無疾而終”的情況,是否存在?本報記者進行了實地探訪。調研發現,多數地方都較好地兌現了承諾,少數地方則虎頭蛇尾,承諾不了了之。

  一樣的年節,邱雪英和王華猛卻是兩種況味。

  前些天,湖北通山縣東坪村的貧困戶邱雪英剛搬進新房。“不僅灶臺,連廁所都貼上了瓷磚,這個新家太好了。”通山縣委去年初“讓特困戶結束無住房歷史”的承諾,兌現了。

  王華猛所在的北方某縣,去年初也給出了“科技惠民、沼氣利民”的承諾,並在全縣陸續修建了1萬多個沼氣池。但由於缺乏前期調研和後續維護,沼氣池産氣嚴重不足,成為擺設,很多村民只得將其封死。“這個惠民工程,就是一個面子工程。”看著灶臺上微弱的火苗,王華猛苦不堪言,“現在連燒壺水都費勁。”

  有的落地生根

  養老服務來了,隱患集市搬了

  重慶渝中區大溪溝街道人和街社區養老服務站,聚集了不少老人。78歲的胡敏君老人一邊做著手工,一邊説道:“現在養老站很方便,希望能一直辦下去,不要再換來換去了。”

  起初,社區自辦日間養老服務,專業度低,服務零散;後來,購買了社會組織的養老服務,項目多了,但不實用。去年上半年,養老服務合同到期,渝中區民政局承諾:只要引進的養老服務機構不被居民認可,這個任務就不銷號。

  經過摸底居民需求、嚴格篩選企業之後,最終確定了目前這家養老服務站。養老站入駐社區後,民政工作人員時時跟蹤服務動態。如今,養老站入駐不到一年,日均接待老人達到100余名。

  這邊是迎來了舒心的養老服務,那邊則是送走了揪心的安全隱患。

  到山東青島市李滄區的李村大集,趕集辦年貨,曾是青島人的集體記憶。然而,隨著年頭漸久,大集的問題日益凸顯:設施簡陋、亂搭亂建、佔用泄洪通道、食品衛生問題突出,影響周邊。終於,大集被省、市列為重大安全隱患。辦法倒是有——實施搬遷,可這説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此前,大集曾3次謀劃搬遷,均因為商戶的阻力而擱置。

  這回,李滄區根據調查摸底,有針對性地制定了鼓勵商戶搬遷、培育“新大集”的系列政策。“有的商戶‘油鹽不進’,我去了好幾十次,才動員成功。”李滄區商務局局長王忠於説。

  “這次搬遷,政府費了不少功夫,反覆動員,還拿出了真實惠,免了新大集一年的房租。”已經在李村大集做生意近40年的呂龍聚老人説,“還別説,搬到了新大集,人氣更旺了。”

  “居民不認可,實事就等於沒落實。”李滄區區長李興偉説,區裏去年的民生承諾,100%完成了。

  有的虎頭蛇尾

  會議開了八次,電梯沒裝一台

  有些地方的民生承諾,卻成了群眾眼裏的笑話。

  這幾天,西部某市老城區的張大媽悶悶不樂。大半年了,8個部門協調指揮,開了8次現場協調會,她所在的老樓還是未能加裝電梯。

  給老舊社區加裝電梯,是區委區政府定下的民生實事,由質監部門牽頭。去年初,質監部門承諾為20棟老舊住宅加裝新電梯;到了年底,一台都沒裝上。質監部門負責人坦言:前期民意調研不夠充分,有的群眾一聽説電梯有噪音,或是要拆自家防護欄,就不幹了;而且,市裏和區裏都沒有指導性文件,誰出多少錢,怎麼管理,都還不清楚,所以就只好拖著。

  “加裝新電梯,是居民自發的民事行為。我們用‘從上往下’的思路推動,脫離了實際情況,導致舉步維艱。下一步,必須改變工作模式,‘從下往上’,加強群眾民主決議,政府推動協調。”質監部門負責人反思道。

  更令人憂心的,是地方政府確定民生實事的“任性”態度。遼寧某市,去年共確立了15件民生實事,有8件同前年一模一樣。而在2017年該市的政府工作報告裏,僅對其中兩件——脫貧指標及城市綠化美化建設有所提及,其他民生實事工作,則被含糊其辭地帶過,成了糊塗賬。

  “扶貧任務催得緊,每個市都簽了責任狀,投入也充分。城市綠化,是明面工程,領導一考察就看得到,所以也馬虎不得。”該市政府部門的負責人透露,“制定實事目標時,往往缺乏調研和論證,只是從投錢多少的層面考量。像中央和省裏配資額度高的項目,會成為承諾實事的首選。市裏自己掏大頭的項目,就不敢拍胸脯承諾了。”

  有的取得諒解

  承諾未能兌現,細緻解釋讓群眾不“蒙在鼓裏”

  “有些地方的政府工作報告,動不動就是十大、二十大實事,這不就是為了湊個整嗎?”遼寧本溪市民程先生説,“建議政府多問問民意、看看民需。別搞那些面子工程,別搞那些領導拍腦門定下的實事。”

  “就算承諾沒完成,把原因説明白了,也不打緊。”重慶市江北區石馬河街道南橋苑小區居民張方貴説。在江北區老舊社區改造中,張方貴和鄰居建議在院壩修一個休閒娛樂的長廊。最後,長廊沒有建成,張方貴卻一點不惱火。

  原來,市政部門和施工技術人員到現場勘察了4次。由於院壩建在停車庫上方,修長廊會影響建築物結構,有安全隱患。社區為此召開專門會議、發動樓棟長做工作,把緣由向群眾交代清楚。“最煩啥都不説,把我們‘蒙在鼓裏’。”張方貴説。

  “民生工作,應該既謀大局,又重細節。”遼寧渤海大學經濟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陳佳琪説,“細節也能決定成敗,當細節問題集中暴露時,再談什麼長遠利益,都難以服眾。因此,對於那些不能將民生工作精細化的幹部,應該及時問責。”

  “即便承諾落空,也不能一概而論。”西南某市的基層公務員陳明方認為,“如果是因為法律政策調整、自然條件制約等不可抗力導致的,應該免責;如果是因為不作為、亂作為、吃拿卡要等主觀原因造成的,應該嚴肅問責。但不管是什麼原因,都該給群眾一個説法。”

  如何促使相關部門作為?李滄區開展了既激勵、又容錯的“分子激活”工程。通過手機APP,在全區推行“痕跡式”管理法,從區到社區的四級幹部,每人上報當天一項最重要的工作,配發照片或視頻記錄,讓工作可回溯、可追蹤,並強化督查問責。同時,包容為公之失、探索性失誤,為改革者擔當,憑實績選人用人。

  “不了了之的民生承諾,傷了民心,毀了形象。”通山縣委書記石玉華表示,“應該做到制定承諾,不放空炮;履行承諾,不晃虛招。”

[責任編輯:韓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