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大陸  >   社會

網路影評委員會主任:自己有時候也看豆瓣電影評分

2017年01月18日 11:34:32  來源:北京青年報
字號:    

  “中國電影評論學會網路影視評論委員會”日前在京成立,併發布《網路影評人七大公約》,被媒體稱作是首個冠有“國字頭”的網路影評團體,引發部分人對未來網路影評客觀性的擔憂。

  擔任這個網路影評團體首屆主任的是張頤武——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評論家,文化學者。對於採訪主題,張頤武也有自己的選擇。一開始禮貌婉拒了,見記者不走,問:“你要採訪什麼內容”,得知是“電影”,張頤武一下子來了興致:“電影好,聊聊電影可以,走!”

  於是,我們就從最近爭議最大的《長城》聊起來。

  談“張藝謀已死”

  是否是“詛咒”有待探討

  北青報:您看《長城》了嗎?

  張頤武:看了,我還寫了影評。這是一部大規模製作、國際水準的電影。可以説是中國大片和全球製作接軌的一次嘗試,意義重大。

  北青報:但網上對《長城》的爭議還是很大的。

  張頤武:片子的想像方式是超越歷史的,有些細節沒有歷史根據,比如1000多年前就用英文跟宋朝人直接對話,從這樣的細節來要求的話,肯定是要受到批評的。還有人説這片子沒有主題,其實片中是帶有面向全球的恐怖隱喻,容易讓人聯想到當下世界存在的恐怖主義,也不能簡單地説沒有主題。

  電影都是見仁見智,觀眾有不同的聲音是正常的。有人因為這部片子沒達到20億而唾棄它,事實上2016年的票房環境,十多億也是不錯的成績,説明觀眾還是有一定興趣的。

  北青報:有微博大V針對這部影片公開説“張藝謀已死”,這樣的評價您怎麼看?

  張頤武:這句話可能有兩層含義,一方面是指人生、生命,這就有對人不尊重的含義;另一方面是指藝術創作,創作乏味了。這兩層含義就引起了不同的爭議,當然,“死了”這個話,確實説得極端了一些。這種戲劇化的修辭,是否衝擊了底線,是否屬於對個人的詛咒,還有待探討。

  談“豆瓣電影評分”

  “豆瓣”也是提供服務的平臺

  北青報:差不多同樣時間段,“人民日報批評豆瓣評分”的文章被刷屏,那件事是怎麼回事?

  張頤武:這件事我認為有一些誤解,圈內也有開玩笑説這是“碰瓷”人民日報。當時傳言是人民日報官方發聲,批評了豆瓣評分。但事實是,這並不是人民日報的報道,而是人民日報客戶端轉載的其他報道,和人民日報批評是有相當的差異的。

  它反映了某些人的一種心態:總是要説人民日報或其他權威聲音在批評網路影評言論,好像有人要網路影評不能説話。影評聲音多樣其實是社會的常態,往往電影業界、製片方等對一些影評比較焦慮,擔心對行業和市場有影響。所以現在來看,這個事兒實際上就是業界聲音和網路聲音之間的碰撞。

  北青報:您平時看“豆瓣”的電影評分嗎?

  張頤武:有時候也看,作為一個參考,豆瓣還是挺好的。

  北青報:豆瓣影評寫得怎麼樣?

  張頤武:豆瓣等影評有些很精彩,分析得既生動又有很深的理解,對觀眾觀影有很好的作用。現在有些越寫越短了,以前豆瓣的長影評很多,現在長影評往往都靠後了,不太引起注意。當然,短的評論也可以寫得很有意思。

  北青報:“豆瓣”、“貓眼”這樣的評分體系怎麼樣?

  張頤武:電影評分體系這麼些年也起到了一些作用,對觀眾觀影有參考作用。但是也不排除有一些不客觀的評分存在,豆瓣、貓眼也是“生意”,也是企業在做平臺服務。有些評分和市場的表現卻是背離的,評分很低,結果票房表現不錯,評分高的,票房表現反而一般。所以説,評分體系也未必完全能夠左右電影市場。

  整體來説,豆瓣主要影響的還是大都市觀影人群,文藝青年。當這個影響擴散到普通人群、或者三四線人群,作用就有限了。

  談“網路影評委員會”

  不存在統一口徑

  北青報:為什麼想要成立這樣一個組織?是因為“豆瓣影評事件”嗎?

  張頤武:那倒不是,網路影評委員會已經籌備了一年多。這幾年網路影評影響越來越大,對觀眾的影響也大。中國電影評論學會歷來關注群眾影評、業餘影評,對這個新增部分當然很關注。

  現在成立跟“豆瓣影評事件”沒有什麼關係,更不是影評“國家隊”。

  北青報:委員會的組織形式是什麼樣?現在有多少人?主要做什麼?

  張頤武:其實就是中國電影評論學會下面的一個專業委員會,更像是一個同業學會,針對一些議題召開會議溝通研究。理事成員有十多人,除了理事成員,還會聯繫很多影評人。

  主要工作就是溝通和交流,電影業界與影評界總有點“敵視”的感覺,業界很怕網路影評一罵就沒市場了,所以他們之間也需要一些溝通。還有就是不同影評人之間的交流,傾聽不同的聲音。

  北青報:交流太多,會變得“統一口徑”嗎?

  張頤武:目前來看,網路影評非常活躍,不可能同質化。另外,委員會成立就是為了發出不同的聲音。就像導演一樣,每個導演的作品都不一樣,每個影評人寫的影評也都不一樣。導演協會一直存在,張藝謀和賈樟柯的片子就變成一個樣子了嗎?(笑)作家協會一直存在,劉震雲和莫言的作品就變成一個風格了嗎?

  評論者當然不會因為參加了一個協會,就寫一樣的評論,同質化不會因為學會的出現而出現。

  談“網路影評人公約”

  影評人自律的基本底線不針對全體網民

  北青報:這七大公約怎麼起草完成的?

  張頤武:其實就是委員會內部成員之間達成的共識,也沒有太繁瑣的起草過程,像“沒看完電影不應該作評論,不應該使用網路暴力”這些都是基本底線。

  北青報:是不是意味著以後在網上發表影評會受到這七條的約束?

  張頤武:當然不是,不是針對全體網民的,是委員會成員對自己的自律,作為一個影評人,這七條都是基本底線。

  對普通觀眾當然不用這麼要求。觀眾就算沒看,想吐槽兩句也正常。但比如你是一個有一定影響力,可以影響一群人的網路影評人,那麼起碼你應該看完這部片子再發表意見。

  北青報:什麼樣的人算是“網路影評人”?

  張頤武:網路影評人是在實踐中逐漸形成,他持續在網上寫影評,受到觀眾關注,目前來看這個群體還是很清楚的,主要是一些相對集中的意見領袖,他們是網民,同時也很有影響力。

  並不是每個觀眾都是“網路影評人”,看完電影隨便寫一句喜歡或者不喜歡,那是普通觀眾的感想,不是影評人的影評。

  北青報:公約中反覆強調“專業”,怎麼樣算是“專業”?

  張頤武:對電影規律有一定了解,對電影的敘事方式、文化背景和藝術表現方式有了解,能夠作比較深入的分析。這和隨性看電影的觀眾還是稍有差別的。我們希望影評人是有一些素養的,對電影的藝術、運作有一定了解。

  談“影評圈”

  沒有絕對的理想狀態

  北青報:委員會還有其他具體的工作安排嗎?

  張頤武:除了交流溝通,還有對網路影評的研究和思考,維護影評人的權利、保護版權等,會逐步展開。

  北青報:以後會把“豆瓣”、“貓眼”這樣的影評相關機構納入進來嗎?

  張頤武:成立大會的時候豆瓣的人來參加了,參加委員會並不是説會妨礙發表評論,沒有“統一”或者“約束”。無論是平臺還是影評人,肯定希望自己的影評更客觀,委員會就是交流的平臺。

  北青報:現在中國的影評環境怎麼樣?

  張頤武:總體很活躍,網路影評這個新增量更顯出活力,觀眾也非常期望好的影評。但很多時候,一些言辭激烈吸引眼球的影評,聲音就很大,大家就能聽得到。説的比較客觀的,分析複雜的,就沒人看了,這是網上容易出現的情況,確實也存在“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

  北青報:理想的影評圈應該是什麼樣的?

  張頤武:沒有絕對的理想狀態,就説説希望吧,能有更多不一樣的聲音,讓觀眾得到更客觀的資訊,網路影評有更好的信譽。

  本版文/本報記者 張小妹 攝影/本報記者 郝羿

  記憶體

  《網路影評人七大公約》內容

  1.堅持説真話、講道理,營造開展網路影評的良好氛圍;

  2.堅持實事求是的批評,不庸俗吹捧,不阿諛奉承,不用簡單的商業標準取代藝術標準;

  3.尊重每一位觀眾喜歡或討厭電影的權利;

  4.尊重觀眾對電影多樣化、差異化、個性化的需求;

  5.堅持以專業的精神、運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對電影作專業分析,以理服人,增加公信力;

  6.無論優劣,認真對待每一部電影,在沒有看完全片的情況下,不正式發表影評;

  7.堅決反對網路語言暴力,不用侮辱性語言謾罵、攻擊電影作品、創作者和與自己觀點不同的人。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