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大陸  >   社會

“全面二孩”之教育學:一個都教不好 兩個咋辦

2017年01月05日 11:33:15  來源:成都商報
字號:    

  楊柳8年前生下女兒好好後,去年8月又生下兒子仔仔。圖為姐弟倆在一起玩耍

  為了應對大孩隨時挂在嘴邊的“不公平”,琴欣(化名)只得採取最原始的“公平方式”:什麼東西都買兩樣,哪怕是大孩根本不會耍的玩具。

  即便這樣,還是沒能堵住老大的嘴,“憑什麼你抱她不抱我?憑什麼她可以跟你睡,而我卻不能……”

  “我們老家有句俗話,叫‘只愁生不愁養’,現在這句話倒過來了。”琴欣感慨地説,現在物質條件好了,醫療技術發達,生個孩子並不是那麼困難,反倒是教育孩子,是她最頭痛的,“一個都教不好,兩個咋辦?”

  成都商報記者 逯望一 顧愛剛 攝影記者 劉海韻

  有了老二之後 老大變了

  琴欣是獨生子女,2014年底,她生下了老二。“剛生下時,老大還是多歡喜的,覺得自己有個妹妹了。”沒過多久,問題就來了。

  琴欣説,他們夫婦對孩子比較嚴格,只有老大時,吃飯、穿衣等都要求她獨立完成,“之前(老大)都能按照要求完成,但妹妹一齣生,情況就變了”,剛開始是“説我們不陪她”,後來發展到任何事情都要和妹妹比,喂妹娃飯,她看到後説自己手不舒服,也要大人喂。“到現在,她什麼事都覺得‘不公平’。為了緩和矛盾,我連買玩具都是雙份。”

  和大部分家庭不一樣,楊柳(化名)選擇生二孩,是受了大女兒好好的影響。“在全面二孩政策之前,孩子班上的一些同學,陸續有了弟弟妹妹,女兒也希望我們給她生個弟弟。”2016年8月,楊柳順利産下了小寶,小名仔仔。一家人的重心放在仔仔身上,起初,好好因弟弟的誕生異常興奮,不過楊柳和丈夫擔心的狀況還是發生了。

  第一次感覺好好的變化是一天午睡的時候,楊柳説,她和丈夫在房間哄仔仔睡覺,突然好好騎著扭扭車,撞開房門衝了進來,跑了一圈又出去了,聲音很大。“那個扭扭車好好3年前就沒有玩了,一直放在儲存室裏。”楊柳這才意識到,大女兒是用這樣的方式,來引起父母注意,“刷存在感。”

  還是同樣的原因,一次在仔仔睡覺的時候,好好在客廳裏吵鬧,這一回,楊柳直接對她説,“不要影響弟弟睡覺。”“我曉得你們就是喜歡仔仔。”好好的話讓楊柳和丈夫無所適從,“我馬上跟她解釋,爸爸媽媽更愛你,但孩子説什麼都聽不進去。”

  不過,在楊柳丈夫看來,好好的改變也有積極的意義,“孩子以前不愛説話,有了弟弟之後,經常主動與我們交流。”不難發現,這是孩子為了得到父母的重視而更愛表現自己。

  為何兩孩爭寵突出?

  教育學者:因對老大教育缺失而起

  70後的楊國忠在農村長大,對他來説,再生一個最主要的原因,是他從小就有兄弟姐妹陪伴。“我有一個姐姐、一個哥哥,從小一起長大,雖然打打鬧鬧,但感情一直很好。”

  “下河游泳、滾鐵環……就是哥哥教我的。”但讓楊國忠沒想到的是,當自己有了兩個兒子之後,如何讓兩個孩子都不受委屈,成了一件讓他頭痛的事。

  “大兒子7歲,小兒子4歲,小兒子衣服破了,給他買一件衣服,沒給老大買,老大看了很不高興。”在楊國忠看來,各方面都做到一視同仁,其實並不容易,“有時候父母根本不會意識到自己的行為在孩子看來是偏心。”

  如今生育二孩的父母中,70後和80後成了主力軍。教育專家、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認為,導致目前兩個孩子爭寵現象的原因,首先是父母對第一個孩子的教育。對第一個孩子的教育方式將直接影響他對弟弟妹妹的態度,因此老大對弟弟妹妹的不滿,其實是父母教育缺失的體現。“兩孩家庭的教育,從第一個孩子出生時就應該從兩個孩子的角度考慮。對於很多原本不打算要二孩,政策放寬之後才計劃的父母來説,教育兩個孩子很可能是一個措手不及的問題。”

  兩個孩子如何教? 物質和精神上儘量“一碗水端平”

  當看到好好情緒失落時,楊柳會對她説,“其實爸爸媽媽更愛你,因為你先於弟弟陪伴了我們8年。”這是楊柳的真實想法,她説,弟弟一齣生就有個姐姐,但對姐姐來説,是後來多出了一個弟弟,姐姐的態度將是姐弟間關係的關鍵所在。

  2014年,在生二孩之前,楊濤就曾和6歲的大女兒説明瞭自己的想法,“孩子出生後,全家人的重心會隨之轉移,這是不可避免的,從一開始就要跟老大交流,並且父母的教育不能讓老大形成家裏面唯我獨尊的觀念。”

  2015年底,楊濤的小兒子出生了,姐姐不僅沒有覺得父母偏心,反而會幫著父母一起照顧。在楊濤看來,老二的出生讓老大更加懂事,有了一種責任感。

  在成都從事早教行業的楊玉枝説,父母在孕前和孕中就要努力做好老大的工作,讓老大對老二充滿愛心和期待。“父母要把還想有一個孩子的願望傳達給孩子,畢竟這是一家人的大事,要讓孩子有一種參與感和存在感。”同時,有了二孩之後,要讓老大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共同參與老二的成長,學會擔當和分享。

  四川大學附屬實驗小學教師許艷麗告訴記者,兩孩家庭對孩子的成長是有積極意義的,但如果引導不好,勢必適得其反。在她任職的班上,大約有1/4的學生來自於兩孩家庭,讓她印象深刻的是,這些有兄弟姐妹的孩子比獨生子女更懂得包容和忍讓,“尤其是在家中排行老大的。”

  在心理學上,有一個專業名詞叫“同胞競爭障礙”,説的就是同胞兄弟姐妹之間相處的微妙關係。不管是父母的愛,還是個人的表現,有了兩個或是兩個以上孩子之後,他們之間必然會有比較和競爭,關鍵是父母要妥善平衡其中的關係。

  熊丙奇談到,有兩個孩子的家庭,平時要注意平等對待,在物質和精神上都要儘量“一碗水端平”。而傳統觀念中的“皇帝愛長子,百姓愛幺兒”,對兩個孩子均會有消極的影響。

  發生衝突怎麼辦? 讓孩子們學會自己解決衝突

  浙江大學心理學碩士、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馮穎,是暢銷書《二孩時代》的作者,也是兩個男孩的媽媽。

  兩個孩子之間的衝突,也是媽媽們一直以來所煩惱的。馮穎認為,對於二孩的出生,大孩心有不滿是再正常不過的反應。即便他的大腦沒有意識到,在他的潛意識中也是會有抗拒的。因此,在二孩出生後,爸爸或媽媽至少有一個人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大孩身上,因為這個過渡期對大孩的心理挑戰特別大。

  馮穎介紹,兩個孩子可能鬧彆扭的理由千奇百怪,可以是過馬路誰拉媽媽左手誰拉媽媽右手,可以是看動畫片誰坐哪個座位,甚至可以是吃飯時誰用哪個小碗。當然,更多是因為玩具!任何順理成章的生活場景都有可能引發一場戰爭,並且愈演愈烈。

  如何解決兩個孩子之間的衝突?馮穎説,在沒有到影響孩子健康和家庭秩序的程度之前,還是建議媽媽們讓孩子們學會自己解決衝突。在解決衝突的過程中,孩子們逐漸學會了觀點採擇,不僅從自己角度看問題,還要考慮對方的需要;正是在這些衝突過程中,孩子們學會了理解與合作。可以説,衝突是孩子們成長的必修課。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