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大陸  >   社會

澳媒稱東亞地區主導全球教育:或左右地緣政治競爭

2017年01月02日 08:56:48  來源:參考消息網
字號:    

  澳媒稱東亞地區主導全球教育:或左右地緣政治競爭

  參考消息網1月2日報道 澳媒稱,東亞國家及地區再次主導全球教育。近幾週來,國際數學與科學教育成就趨勢調查(TIMSS)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的國際學生評估計劃(PISA)公佈了,基於學生技能和知識的全球範圍內的教育系統排名,新加坡、香港、韓國、日本和臺灣地區名列前茅,新加坡在這兩個排名中都高居榜首。

  澳大利亞洛伊解讀者網站2016年12月23日報道,東亞地區許多國家和地區都有重視教育的文化傳統,這反映在學生們願意花更長的時間在課外班和課外作業上,而父母們也願意在孩子的教育上投入更多。

  但是,説這些地方生活在“教育烏托邦”中沒有抓住要點。儘管這一排名值得稱讚,但批評人士常常會指出這一標準化測試的不足,他們認為,這些測試衡量了學生們的考試能力,而不是學術能力。對有些人來説,新加坡及其競爭對手只是機械式學習的指向標。另外,這些結果可能反映了一個國家謀求好排名的膚淺渴求,而不是致力於提高國家的教育水準。

  儘管如此,自1995年和2000年TIMSS和PISA分別開始發佈排名以來,排名引起了全球媒體的高度關注。儘管最近的報道一直在稱讚東亞,但澳大利亞記者卻一直在因為其排名的不斷下降,而集中精力寫“為什麼澳大利亞的PISA結果如此失敗”之類的文章。

  報道稱,對這一排名的鼓吹引人注目。決策者開始日益關注這三年一次的排名結果的公佈。它不再是關於絕對意義上的最好教育體系,而是相對意義上的更好教育體系。換言之,新加坡的所得就是其他所有國家的損失。儘管國家層面上的教育被作為一種正和博弈來對待(目的是使所有學生達到一定水準),但在國際層面,它已變成了零和博弈。因此,真正的成功並不在於考試成績,而更多地在於隨之而來的軟實力。教育已成為東亞的旗艦産品以及國家軟實力工具箱中最新的工具。

  然而,在這些排名中一個值得關注的趨勢是,結果並不像一般人所預期的那樣:亞洲現在的情況是較小的國家和地區名列前茅。新加坡是一個擁有570萬人口的城市國家,鄰近的印度尼西亞和馬來西亞使其相形見絀。值得思考的是,我們在亞洲目睹的這一教育競賽是否被地區地緣政治學推至了一定高度。

  如果較小的國家希望保持併發展經濟(這比那些大國要更加複雜),就必須要依賴於其受過良好教育的勞動力大軍。如果一個國家或地區在地緣政治競爭中(陸地面積、自然資源和人口)比不過別國,那麼人力資本將成為首要的國力資源。

  而且,事實證明,小國有小國的優勢。在實施教育改革時,國家越小越好;小國在教育政策上往往更便於集中管理,更容易挑選成功的政策,以及實施起來也相對容易。

  不管亞洲教育成功的原因是什麼,其全球影響是明確的。到現在為止,教學方法上知識的傳授通常都是從西方流向東方的,近年來這一趨勢出現了扭轉。英國學校在數學的教授上開始學習亞洲的先進方法,教師們也紛紛前往亞洲國家學習,以期提高英國的排名。同樣,如果有準備帶學齡兒童移居國外的人想從匯豐外籍人士調查報告中獲得一些建議的話,他們會發現新加坡兩年來一直高居榜首。

  教育是小國在國際社會發揮影響力的行之有效的辦法,這一提法中存在一種激起好奇心的邏輯。如果真是如此,或許這些排名不僅僅是記憶能力的得分;它們或許告訴了我們一些深刻的內容,比如關於亞洲不斷變化的權力分配。(編譯/許燕紅)

[責任編輯:尹賽楠]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