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男孩的父母,更應該去了解男孩的內心
調查發現,很多男孩的父母認為“孩子不願對我説心裏話”、“找不到共同感興趣的話題”、“找不到好的溝通方法”,或者説“沒有時間溝通”和“有溝通困難”。其實這和男孩的身心特點有關,他們不善於向父母袒露心跡,較少主動跟父母溝通,面對要求或壓力時,要麼反抗,要麼沉默忍耐,不太懂得如何更好地與父母交流。
遺憾的是,男孩的父母對孩子的了解多為學習、交往等外在情況,而對於男孩的願望、心事等內心世界缺乏了解。比如,他們比較了解的是“三個以上孩子的好朋友”、“孩子喜歡的老師”、“孩子最喜歡的課和不喜歡的課”,而對“孩子近期最大的願望”、“孩子不願提的缺點或糗事兒”、“孩子最崇拜的人”知之甚少,這説明我們沒有深入考慮男孩的特點和需求,自然會影響到親子溝通的品質和教育方式的有效性。
十、男孩成績不好,和父母有一定關係
調查結果顯示,在學習動機、課外閱讀和學業成績三個學習的核心方面,男孩的情況均比女孩差。
這一方面是因為現行教學方式以言語教學為主,正順應女孩的學習特點,而男孩更容易接受圖表、圖像和運動物體的刺激,更傾向於動手實驗和操作的學習方式,不易接受單調的語言刺激,從而潛質發揮受到限制,在學業表現中陷入困境。
另一方面,男孩的學業成績受到父母教育方式的影響,學業成績較好的男孩父母常表現出較為積極的教養方式,相反則父母的負面教養方式錶現得更為明顯。
比如,當孩子發脾氣時,積極的教養方式包括冷靜處理、耐心詢問,耐心傾聽孩子心中的委屈、不滿,或者給予其獨自平復情緒的空間;消極的教養方式則是使用否定、批評的言辭訓斥孩子,甚至忍不住動粗,不給子女解釋機會,使其感到心裏委屈,讓孩子充滿失敗的體驗。
哈佛大學心理學家梅奧教授的“人際關係理論”指出,民主的氛圍、融洽的關係比物質環境、物質刺激更有意義。本次調查顯示出成績優秀的學生家庭更多采用協商、民主的親子互動模式,證明這一理論在家庭教育中也有重要作用。
[責任編輯: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