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大陸  >   社會

餐桌外的浪費:中國在儲藏等環節年損糧食700億斤

2016年12月07日 11:40:02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資料圖。 陳雪茹 攝

  日前,在全國愛糧節糧宣傳週期間,國家糧食局會同相關部門開展了糧食減損增效進農村、進學校、進家庭等活動,講解了糧食種植、收穫、儲藏科技知識以及節糧減損知識等。

  我國糧食連年增産,但各個環節的糧食浪費損耗現象仍然存在。據測算,我國糧食産後僅農戶儲糧、儲藏、運輸、加工等環節損失浪費總量每年達700億斤以上,相當於兩億人1年的口糧。

  在減少餐桌上浪費的同時,餐桌外的浪費也不容忽視,從收穫到加工,糧食主要浪費損耗在哪些流程?應該如何最大限度減少損耗?我國糧食減損增效有哪些成效?記者走訪多地進行了調查。

  糧食收割過程

  不當易有損耗

  湖北襄陽宜城市的李維全與人合作成立家庭農場,流轉了1600多畝土地種小麥。“每年收成不錯,平均畝産1000斤多一點。”李維全説,“機械化收割省事省力,但還是有一些浪費,挺心疼的。”由於秸稈倒伏、地塊高低不平、收割機來回擦碰,一畝地大概損失30斤左右的糧食。

  一位長期在農機部門工作的幹部告訴記者,收割機的性能和收割速度是導致浪費的主要原因,一些收割機司機為了趕效率,收割時機器行進速度普遍高於正常要求速度,往往導致米粒還未與秸稈徹底分離,就被拋出收割機外。

  應城市義和鎮二灣村種糧大戶丁水坤流轉的土地主要靠人工收割,農忙時節最多時要請20多名工人。丁水坤説,“大家一鐮鐮地割,雖然慢,基本不會落下麥穗稻穗,沒人舍得丟。”但同時,糧食熟透後,人工收割、堆垛時可能會脫粒,直接掉到地上。收割後曬在場院或者公路上,風吹日曬都會造成浪費。

  科學儲藏糧食

  小心蟲吃鼠咬

  糧食收割後損失最大的環節是農戶儲存。據國家糧食局此前抽樣調查,農戶儲糧損失最嚴重的為東北地區,平均約為10.2%;其次為西北地區,約8.8%;長江中下游和黃淮海地區分別約為7.4%和5%。農戶儲糧損失中,鼠害造成的損失最嚴重,造成損失的根本原因是儲糧設施簡陋,儲糧條件差,缺乏科學技術。

  國家糧食局有關負責人介紹,我國倉容缺口較大,據測算,東北糧食核心産區倉容缺口一度達500億斤,部分地區採取露天儲糧,河南、河北、山東等其他糧食主産區基層糧食收儲網點嚴重萎縮,西部地區、山區、庫區、邊遠地區的不少縣無庫、無店、無人;而已建倉庫中,許多危倉老庫帶病儲糧隱患大。

  黑龍江哈爾濱市阿城區料甸鎮新發村村幹部曾介紹,一些村民基本沒有專門的存糧工具,一般就是把地裏收回的糧食直接曬在庭院的地上,俗稱“地趴糧”。這樣屯糧,難以避免糧食因受潮、發黴導致的損耗,同時也容易遭受老鼠的侵食。

  對此,國家糧食部門推廣糧情檢測、橫向通風、充氮氣調和環流冷卻等儲糧新技術,全面修復“危倉老庫”,加強東北地區等主産區新建倉容建設,截至目前,共新建倉容約1450億斤,維修改造“危倉老庫”約2460億斤。截至去年底,各地糧食部門在全國為農戶試點配置了近1000萬套標準化科學儲糧裝具,使這些農戶的儲糧損失率平均下降6%,每年為農民減少糧食損失23億斤。

  合理散裝運輸

  避免運輸損耗

  近年來,糧食産銷銜接、跨省流通、區域調劑任務越來越重,但我國糧食流通過程“散裝、散運、散儲、散卸”的四散化比例較低,原糧從收購環節到加工環節需要反覆經過打包、拆包、再打包的過程,浪費比較嚴重。

  “袋裝公路運輸或火車袋裝運輸糧食的損耗一般在3‰,而公路散裝運輸糧食的損耗不會超過1.5‰,損耗基本可以降低一半。”河南豫糧金運物流有限公司總經理麻峰告訴記者,“河南每年小麥、玉米總産量在1200億斤左右,按商品率50%計算,可流通量約600億斤,如果實現散裝專業車輛運輸,每年可以節約糧食約4.5萬噸。”

  據河南省糧食交易物流市場董事長屈新明介紹,河南自2005年以來就開始推廣原糧散裝運輸,但仍然存在一些問題,比如專業糧食散裝車由於專業度過高,犧牲了配貨能力,造成很多放空,浪費了能源。另外,專業糧食散裝車的最佳運輸半徑在200公里以內,長途運輸還不具備與火車競爭的能力。

  “一輛專業糧食散裝車的價格約為四五十萬元,對於一些小的物流公司來説,成本比較高。因此,目前市場上出現了各式各樣的改裝糧食散裝車,雖然從功能上來説滿足了散裝要求,但是專業程度不高,更容易造成糧食的二次污染和損耗增加。”屈新明説。

  近年來,糧食部門推廣散糧汽車、內河船舶等新型專用運輸工具和散糧成品糧集裝箱、麵粉散運專用車等集裝運輸裝備及配套裝卸設施,努力減少運輸裝卸中的灑漏、受潮、霉變和污染,糧食運輸損耗率平均下降了2%。

  糧食過度加工

  營養少還浪費

  在購買食材時,許多消費者十分看中糧食的賣相,追求“精、細、白”。這些看起來賣相極好的糧食其實經歷了多次加工過程。據測算,我國在糧油加工環節造成的糧食浪費達150億斤以上。

  賣相好的糧食就一定健康嗎?專家介紹,以大米拋光為例,大米廠加工工藝普遍都在二次拋光以上,而每增加一次拋光,導致出米率降低2—3個百分點,增加至少10度電耗,同時導致多種維生素、纖維素等營養成分的損失。

  國家糧食局相關負責人表示,要加快淘汰落後産能和生産工藝,合理確定加工精度,嚴格限制過度加工、過度拋光和過度包裝,在充分考慮加工和消費兩方面因素的前提下,制定既符合衛生品質標準又有良好口感、節糧降耗的糧油産品標準和技術標準體系,改變片面追求“精、細、白”的消費傾向。同時將以“節糧減損、營養健康”為原則組織修訂大米國家標準,按修改後的大米國家標準測算,每年可減少加工環節大米損失250億斤左右。

  (參與采寫:白皓元)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