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大陸  >   社會

文化走出去,更要走進去

2016年11月23日 11:20:07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日前,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二十九次會議召開,審議通過了《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中華文化走出去工作的指導意見》。會議強調,要加強和改進中華文化走出去工作,創新內容形式和體制機制,拓展渠道平臺,創新方法手段,增強中華文化親和力、感染力、吸引力、競爭力,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有業內人士分析,這將促進企業真正成為“走出去”的主體,以更嫺熟的市場運作,增強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

  ——編 者

  近來,在國際文化貿易舞臺上,中國資本頻頻唱主角。僅11月以來,就有多起跨國並購令世界矚目——4日,萬達集團宣佈以約10億美元收購美國著名電視節目製作公司DCP集團100%股權。其後,曾為《阿凡達》《哈利波特》《地心引力》等大片製作特效的歐洲特效巨頭Framestore公司以1.87億美元被一家中國公司收購。

  除文化交流、文化傳播之外,文化貿易正以日益活躍的身姿,共同撐起中華文化走出去的格局。

  搭建國際文化貿易平臺,讓紀錄片“賣出去”事半功倍

  日前,金樹國際紀錄片節在德國法蘭克福舉行,這也是中國公司首次在海外發起並主辦國際紀錄片節。賽事吸引了來自全球38個國家和地區的近400部紀錄片,萊比錫國際紀錄片與動畫電影節前主席沃爾夫岡普倫擔任組委會顧問,38部作品入圍主競賽單元。最終,《美好人生》(德國)、《無果之樹》(法國)、《最後的棒棒》(中國)等5部紀錄片獲得大獎。

  “人們更容易被真實的故事打動,紀錄片節與我們‘講好中國故事,搭建中外文化交流平臺’的初衷不謀而合。”主辦方北京華韻尚德國際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董事長王立濱説,近年來從事國際文化貿易,她日益感受到國際社會對中國聲音和中國作用的期待。在一年一次的紀錄片節外,主辦方還搭建了一個常年運作的版權交易平臺,聯結國內國外市場,“自今年6月上線以來,已經有400多部紀錄片登記註冊,其中20多部進入洽談程式。”王立濱説。

  在中國駐德國大使館文化參贊陳平看來,相比于電影等內容生産領域,紀錄片領域的類似交易平臺在國際上還不多,提早佈局有助於優質的中國紀錄片走向世界。

  南京電視臺的紀錄片導演封麗這兩天又忙碌又興奮,21日她剛剛簽署了版權代理協議、版權分成協議、紀錄片播映權許可合同書3份文件。上個月,她拍攝的紀錄片《父親》入圍金樹國際紀錄片節主競賽單元,並在展映中被一家印尼公司相中,當場預訂了一年兩次的播映權。這讓她備受鼓舞,封麗隨後委託華韻尚德代理全球版權,為自己的作品尋找下一個買家。

  “以前不懂商業運作,片子拍出來後,自己跑紀錄片節、給外國電視臺寫推銷郵件,效率很低。找到一個好平臺能事半功倍。”封麗介紹,平臺方能提供一系列服務,如為作品拍攝、剪輯3分鐘的推介短片,撰寫廣告詞,開展目的地媒體公關,聯繫潛在的銷售對象,消解跨國文化差異,最終協助雙方簽訂合約、履行合約等。

  目前,中國已經在本土打造了北京國際電影節、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節、中國北京國際文化創意産業博覽會等多個國際化平臺,並多次出國辦會。以2014年的電影産業為例,中國在境外44個國家及港澳臺舉辦了65次中國電影節展活動,展映影片452部次。這些國際化平臺的搭建,為中國文化産品賣出去提供了賣場。

  北京大學文化産業研究院副院長陳少峰認為,相比于自己摸著石頭過河,搭建國際文化貿易平臺好比造船出海,有利於優化資源配置,能拓展國際行銷網路,推動我國文化産品進入國際市場,“但如何把這些賣場做強做大,任重而道遠。”

  佈局海外優質文化資産,通過資本動作快速獲取優勢資源

  2009年,中國一家民營企業俏佳人傳媒股份有限公司率先“吃螃蟹”,在美國購買了ICN電視聯播網,但運轉不甚理想。後來,試水者寥寥。2014年我國對外投資量首超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對外投資國,但其中文化類投資佔比還很小。

  自2015年起,積蓄的力量噴薄而出,中國文化企業頻頻佈局海外:復星集團15億美元收購太陽馬戲團;萬達集團6.5億美元收購世界鐵人公司,控股澳大利亞第二大電影院線運營商Hoyts,並在今年年初以35億美元收購美國傳奇影業……中國文化企業通過並購投資、聯合投資,不斷擴大著境外優質文化資産規模。

  “從全球市場環境來看,當前正是國內文化資本出海的好時機。”中國傳媒大學教授、國家對外文化貿易理論研究基地負責人李懷亮分析,“通過並購、收購等一系列資本動作,可以讓企業在最短的時間內獲取對方企業原有的市場、人才、技術和其他優勢資源,實現迅速成長;另一方面,通過學習海外的製作、管理經驗,也能第一時間反哺國內業務的拓展。”

  “美國的大型跨國傳媒文化集團,沒有一家不是通過很多次産權並購成長起來的。”李懷亮舉例,默多克的新聞集團從澳大利亞起步,購買了英國《世界新聞報》和《太陽報》,美國福克斯等多家公司,在幾十年間,經歷了幾十次並購才有如今國際超級傳媒大鱷的規模。“産權的流動性是企業做大做強的基礎條件之一,特別是文化産業。”李懷亮説。

  如今,海外收購已經納入全産業鏈開發。近日,國內著名影視公司、慈文傳媒集團董事長馬中駿在美國考察時透露,慈文一直有意收購美國的一些出版公司,將內地的網路文學作品翻譯成英文在美國出版,構築中國IP的海外群眾基礎,這將為未來開發影視項目做上游準備。

  值得注意的是,資本買入是一個方面,後期經營更需要智慧。“由於中外的文化背景、市場環境、機制體制不盡相同,並購雙方在完成資本重組之後,如果不能順利理清關係、融會貫通,後期會困難重重。”陳少峰説。

  開展中外合拍影視計劃,用適應目的地國的方式減少“文化折扣”

  上月底,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電視劇司的領隊下,山東影視、華策影業、廣東南方領航等國內6家電視劇製作公司集體訪美,“中美合拍”成為此行的關鍵詞。

  以《甄嬛傳》為例,以往中國影視作品出口海外,大多要經過重新剪輯、包裝,以適應外國觀眾的觀賞習慣和審美情趣。

  “這是必要的,但更為高效的生産方式應是中外合作,在立項之初便把國際傳播納入考慮。”陳少峰認為,“只有用目的地國本土化的方式展現中國價值的內核,才能盡可能減少‘文化折扣’現象。”

  廣東南方領航影視傳播有限公司9月27日與美方正式簽約合拍電視劇《漂》。南方領航製作總監王勃接受媒體採訪時説:“《漂》寫了100年來中國華僑在美國的生存史。兩國的播出制式不一樣,劇本創作遇到很大的困難。他們每季12集,我們一部四五十集。”他介紹,現在初步達成的合作形式是,同一個題材、同一個團隊、同一撥演員,中國版本更多表現中華民族的自強不息和人性光芒,美國版本則更多突出美國式的英雄主義,用這樣的辦法來解決文化差異的問題。”

  各國實踐表明,文化産品“賣出去”比“送出去”效果更好。李懷亮認為,文化貿易與投資的作用值得期待,“中華文化不僅要‘走出去’,還要‘走進去’,潤物無聲地進入外國人的日常生活。”

  《 人民日報 》( 2016年11月23日 12 版)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