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大陸  >   社會

環保部:本輪京津冀污染工業和汽車仍是主因疊加採暖

2016年11月07日 06:53:06  來源:京華時報
字號:    

  近日,我國東北、華北和華東地區多地相繼出現重污染天氣。東北、華東地區的污染從哈爾濱開始,沿哈大線一路向西南偏南方向傳輸,直至山東半島、江蘇和安徽北部,波及6個省30多個城市,跨越1600多公里,多個城市“爆表”,污染程度之重、影響範圍之廣為歷年少有。

  專家分析指出,污染氣團的長距離傳輸,疊加本地的燃煤、工業和機動車排放貢獻,是多地出現重度甚至嚴重污染的原因,部分城市PM2.5濃度受污染氣團傳輸的影響可能高達30%-50%。“這麼大範圍同時發生重污染天氣,主要原因還是大氣污染物排放量過大,這是內在原因,而不利的氣象條件是重要誘因。”

  與此同時,京津冀及周邊地區也經歷了一次重污染過程,經分析認為,工業和機動車排放是此次京津冀重污染的主要來源。

  □污染過程

  ◎東北、華東

  起于哈爾濱沿哈大線一路向南

  為切實分析此次重污染成因,摸清來源,研究提出下一步防控建議,環保部組織召開了會商會議。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柴發合研究員介紹説,東北地區冬季發生的大範圍極重污染天氣過程,已經連續出現了4年。此次東北、華東地區大範圍的污染過程,始於11月3日-4日黑龍江省哈爾濱、綏化和大慶一帶,重污染主要緣于當地冬季燃煤採暖和生物質燃燒排放,是導致區域性大範圍重污染的“元兇”。

  中國環境監測總站大氣室主任宮正宇研究員介紹道,11月2日至6日,我國東北、華北和華東地區出現大範圍重污染過程。東北地區相繼有10個城市的AQI達到最高值500,其中黑龍江哈爾濱市、綏化市和大慶市等3個城市AQI達到500的持續時長分別為14小時、23小時和24小時。哈爾濱市污染最為嚴重,11月4日的PM2.5日均值和小時值分別達到704微克/立方米和1281微克/立方米,大慶市PM2.5小時值也超過1000微克/立方米。

  5日,東北地區的污染範圍進一步擴大,哈爾濱市、牡丹江市、吉林市、七台河市、大連市、錦州市、葫蘆島市等7個城市小時AQI為重度污染,齊齊哈爾市、大慶市、綏化市、長春市、松原市、鞍山市、營口市、遼陽市、本溪市、盤錦市、白城市、雙鴨山市、阜新市等13個城市小時AQI為嚴重污染,其中長春市、松原市、瀋陽市、大連市、鞍山市、白城市、遼陽市和營口市的小時AQI達到最高值500,鞍山市PM2.5小時值超過1000微克/立方米。

  5日下午,受東北方向氣流影響,污染氣團向西南偏南方向持續傳輸,經長春、瀋陽至大連一線,跨過渤海灣到達山東半島,並在6日上午影響到江蘇和安徽北部地區。5日夜間至6日上午,受東北地區污染傳輸影響,山東省煙臺市、濰坊市、青島市、日照市、棗莊市,江蘇省徐州市、宿遷市,安徽省淮北市、亳州市相繼出現重度以上污染。

  ◎京津冀

  工業和汽車仍是主因疊加採暖

  在哈大線向南一路污染的同時,京津冀及周邊地區也經歷了一次重污染過程。

  污染主要集中在河北、北京、天津和山西等地,其中山西多個城市出現長時間重污染。4日下午,京津冀地區多個城市達到PM2.5濃度峰值。5日開始,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的空氣污染程度逐漸緩解,6日北京及周邊大部分城市空氣品質為良。

  而對京津冀地區本次重污染過程的分析表明,有機組分和硝酸鹽仍是本次過程中PM2.5的主要組分,工業和機動車排放是此次重污染的主要來源。但隨著各地逐漸啟用燃煤採暖設施,在夜間近地面的高濕環境下,硫酸鹽的二次轉化加劇,對PM2.5的貢獻有所加大。

  □存在問題

  1聯防聯控還需加強

  某地區污染致跨區域污染要有法條有問責厘清影響

  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研究員柴發合表示,此次重污染過程從東北地區的哈爾濱開始,沿哈大線一路向西南偏南方向傳輸,直至山東半島、江蘇和安徽北部,波及6個省30多個城市,跨越1600多公里。現在的《大氣污染防治法》僅明確了政府對本行政區域空氣品質負責,未規定因某地污染導致區域性大氣污染責任。對此要有法律條款,有問責。同時,建立區域性大氣環境管理機構,完善聯防聯控工作機制,厘清各地相互影響,切實落實責任,才能有效應對區域性重污染天氣。

  2應急預案仍不完善

  大慶市對於重點排污企業沒有制定強制約束性措施

  從11月2日起,環保部相繼派出12個督查組持續在京津冀、山東、黑龍江、吉林、遼寧、江蘇等省市的重點地區開展督查。督查中發現,一些城市重污染天氣應急預案不完善。如大慶市對重點排污企業的應急響應工作沒有強制性或約束性要求,重點排污企業也未按照預案要求制定配套的重污染天應急響應實施方案,應急響應措施的針對性可操作性不強。吉林省本級及多個市州未按要求對重污染天應急預案進行修訂,應急響應啟動條件偏高。

  3預測預報能力不足

  哈爾濱重污染持續26小時14小時“爆表”僅藍色預警

  督查指出,各地應對重污染天氣過程仍存在一些突出問題,首先是普遍預測預報能力不足、響應級別偏低。如哈爾濱市嚴重污染持續26個小時,AQI達到500的情況持續14個小時,但按哈爾濱市預警分級標準,僅啟動了藍色預警。大慶市實際重度和嚴重污染持續37個小時,其中AQI達500持續了24個小時,應啟動紅色預警;但大慶市僅預測到一天重污染,實際啟動了橙色預警。內蒙古通遼市近2天AQI指數持續達500,在環境保護部及自治區環保廳督促下,才啟動藍色預警。

  4部分企業排放嚴重

  東三省獨立燃煤採暖鍋爐基本都沒有安裝脫硝設施

  督查還指出,還有部分企業排放問題仍較突出,黑龍江省是全國唯一大型燃煤電廠沒有安裝脫硝設施的省份,省內各城市熱電聯産機組熱力管網覆蓋的地區仍存在大量燃煤小鍋爐。東北三省獨立的採暖燃煤鍋爐基本沒有安裝脫硝設施,在一些中小城市甚至連脫硫設施也沒有安裝,超標問題突出。吉林省現場檢查的10家企業中有8家企業存在環境問題;遼寧省瀋陽市熱源廠線上監控數據顯示超標排放;山東聊城、江蘇徐州面源污染管控不到位情況較為普遍。

  □專家建議

  冬季空氣品質改善要提高措施針對性

  針對此次重污染天氣應對過程中暴露出的一些突出問題,柴發合研究員提出,今後治理工作首先要著力提高冬季防控措施的針對性。據了解,自2013年《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實施以來,PM2.5濃度總體持續下降,重污染天數也明顯減少,但冬季空氣品質改善幅度並不明顯。要提高冬季污染治理措施的針對性,特別要關注居民燃煤散燒、供暖設施起爐過程、秸稈露天焚燒等污染防控。

  目前,環境保護部針對京津冀地區已經採取了三大措施:燃煤電廠全部實現超低排放、重污染工業企業錯峰生産和持續推進能源結構調整,特別是大規模用電和天然氣替代散煤,以確保北京及周邊城市不會出現極重污染“爆表”現象。“但其他地區缺乏重大減排措施支撐,在極端不利氣象條件下,若不提前採取更加有力的應急管控措施,仍有出現‘爆表’的可能。”柴發合表示。

  除此之外,還要儘快完善重污染天氣應急預案,以保障公眾健康為根本目標,降低重污染天氣預警啟動門檻,提升預測預報能力,完善應急預案,提高措施的可行性和針對性,做到應急措施的有效減排。如遇到極重污染天氣,要立即啟動有效的管控措施,切實將污染峰值削減下來。

[責任編輯:李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