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大陸  >   社會

傳統媒體適應新媒體風格:有的在病房裏做直播

2016年11月06日 07:02:48  來源:經濟日報
字號:    

  説傳統媒體哀鴻遍野,主要是從廣告營收和發行量來看。如果換用網際網路時代的評價指標,比如粉絲和影響力,就會發現很多所謂的傳統媒體其實是不折不扣的網紅

  10月25日,微博V影響力峰會評出十大影響力媒體,獲獎的人民日報、央視新聞、新華視點、軍報記者等在很多人眼裏不僅是傳統媒體,還是一向被視為“離市場最遠”的黨媒。他們中,最紅的人民日報粉絲數量達4853萬,遠遠超過了這份中國第一大報巔峰期的發行量。

  網際網路時代,很多傳統媒體的影響力不僅沒有變小,反而數倍、數十倍于之前,而且媒體的靈活性、及時性、互動性更甚從前。

  正能量成爆款

  該怎麼形容《解放軍報》?是一家嚴肅正統的傳統媒體,還是網際網路世界的大V?答案是:都是。僅2016年,軍報官微“@軍報記者”過億人次參與的話題已經有至少7個,微博粉絲超過960萬。他們最新一個過億人次參與的話題是“部隊整容學院”,通過曬新老照片的形式,對比新兵入伍前後的巨大反差,引起了廣大受眾特別是年輕網友的熱烈響應。

  “這其實是一個徵兵宣傳。”解放軍報社技術運營部主任宋明亮很自得,“徵兵宣傳是個老大難,如果我們繼續用傳統的話語,説部隊是一所大學校,能夠讓你實現從社會青年向有志青年的轉變,發出去少有人看”。

  跟新浪微博的同行們交流後,解放軍報在微博上推出了一個話題,叫做“部隊整容學院”,不到一個月就達到了1億的傳播量。微信稿件《明明説好一起醜,你卻在部隊整了容》閱讀量超過26萬次,轉載媒體達357家。網友跟帖評論:“部隊整容學院,太炫了,hold不住了,我要參軍去!”

  徵兵宣傳完美收官,讓宋明亮再一次意識到正能量和網路並不矛盾。“解放軍報這一年過億的幾個話題全都是正能量,比如説習主席到軍報親手發微博、子弟兵抗洪等,這些內容都過億了。”宋明亮説,“我們總是希望通過媒體融合,讓正能量、主旋律為網友更好接受”。

  怎麼做到的?一個字,變。在這一點上,擁有2000多萬粉絲的新華視點更有發言權。

  “作為新華社內容生産的核心部門,新華視點從新聞理念、新聞角度的選擇、創新的表達,一直到適應新媒體傳播的偏好,都在做嘗試。”新華社國內新聞副總編賈奮勇説,“我們現在普通記者寫的稿子,很多都不再是那種中規中矩的傳統通稿模式,從標題到內容的設置、表達,已經完全新媒體化了”。

  新媒體上,傳統媒體擁有的報道資源依然強大。“我們做習大大國內考察一手獨家報道的賬號,現在已經形成習近平的兩會時間、習近平G20杭州峰會時間、圖説習近平考察等欄目,把整個考察過程生動表達出來,很受歡迎。”賈奮勇介紹説。

  在短視頻上,新華視點也做過一些比較成功的探索。今年8月量子衛星發射,新華視點的記者在現場錄了一段1分鐘左右的視頻,在新浪微博上獲得了100萬次左右的播放量。

  病房裏做直播

  只要適應了新媒體的風格,應用新技術,傳統媒體能夠迸發出更大的力量。

  從2012年上線新浪微博,到微信、客戶端、微視頻,再到推進央視移動新聞網,央視新聞在網路如魚得水,僅微博粉絲就超過4575萬。今年,直播老本行的爆發更讓他們在微博平颱風生水起。據央視新聞中心新媒體新聞部主任楊繼紅介紹,G20期間48小時不間斷直播,觀看量突破2000萬、點讚量8000萬,十分驚人。

  在楊繼紅看來,移動直播遠比電視直播靈活。“今年菲律賓南海仲裁案之後,央視新聞發起了一場直播。直播中,我們發現用戶評論區裏有一個用戶一直在用他的網名回答問題,不斷提出我國當年的出海日記,非常活躍。”楊繼紅讓記者聯繫這位用戶,發現他是一位外交領域的老師,正在同仁醫院看眼睛。於是記者馬上帶著手機等設備,在醫院給他做了直播。

  微博政府與媒體事業部總經理陳麗娜也認為,度過了最初的徬徨期,電視機構、報社、廣播電臺還是原創內容的王者和海量輸出者,“比如今年是短視頻的爆發期,日播放量超過15億,其中大量都是媒體通過創新方式貢獻的內容”。

  新華社以手快出名,在新媒體上,這一優勢發揮得更加明顯。賈奮勇記得,近期網上熱議關於年收入12萬元算不算高收入的問題,新華社迅速邀請財政部、稅務總局的專家做了解釋,第一時間發在“新華視點”新浪微博上,閱讀量接近300萬。

  要趕上新媒體傳播的節奏,發揮其靈活迅速的優勢,傳統媒體不只是簡單地發稿、加圖片,加連結,而是流程的再造,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跟平臺和用戶的互動。

  宋明亮總結軍報的經驗,認為媒體融合不是報社各個編輯部之間的融合,而是跟微博、微信等佔有絕大多數用戶的平臺進行戰略合作。整容學院話題在策劃、採訪、編輯、發表、傳播五個環節都得到了新媒體的支援。“在策劃階段,軍報就通過新媒體提供的熱門話題、熱門搜索發現新東西,光靠報社內部圈子根本不可能獲知”。

  在傳播資訊的同時,人民日報、新華視點、解放軍報等黨媒還經常提供天氣、考試等實用資訊,並頻頻利用評論區互動,或賣萌,或表態,徹底融進了網民生活。

  新媒體更優先

  身處網友口中的“國社”,賈奮勇對媒體融合有著更深刻的認識,“處在這樣一個新媒體、新傳播時代,不創新就是死路一條”。然而,在這個強調媒體融合的時代,在傳統媒體內部,新媒體的地位卻沒有想像的高。央視新聞的新媒體部能有今天,楊繼紅用被“虐”來形容。

  “四五年前,央視新媒體新聞部新媒體叫媒體拓展組,負責把大屏的內容延伸傳播,主要工作就是跟新浪合作發微博,到各個網站發稿。”她記得,每天的策劃會上,領導會説這個題目哪個部門做,評論部晚間發,《朝聞天下》早間發,突然想到新媒體部也發一下,非常邊緣化。

  兩年前新聞中心成立了新媒體部,楊繼紅從新聞中心排名第一的策劃部主任,轉到新媒體中心主任,成了30個部處中排名最後的主任。開會時只能坐在會議室左上角一個領導根本看不見的位置。

  而現在的新媒體不再是轉發稿件、打掃垃圾稿的平臺。“現在策劃部彙報報道方案的時候,一定會拿出一份新媒體報道方案。”楊繼紅説,“所有記者都配備了‘央視新聞+’賬號,通過手機可以直接跟我們回傳連線做移動直播”。

  適應最快的是上海報業。他們實行采編分離,採訪交給新媒體,新媒體首發之後形成通稿,各個編輯系統取用,根據自己的版面特點處理。這種改變産生了澎湃這樣的後發力量。

  但陳麗娜認為,目前真正在內容、渠道、發行上打通的傳統媒體其實很少。“新媒體融合要繼續往前推,我覺得主要取決於三個方面的因素:第一是領導的理念,媒體融合上比較成功的媒體領導理念都很靠前。第二是專注度,媒體要一直專注移動網際網路,專注社交平臺。第三,執行團隊要有韌性,反覆嘗試”。

  “實際上,現在很難完全區分開一個媒體是舊的,另一個媒體是新的,他們本就該是互相交融的。”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陳昌鳳認為,媒體融合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有很多事情可以做。

[責任編輯:李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