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大陸  >   社會

撫養日本遺孤的中國養母:想再見“日本女兒”一面

2016年10月03日 07:19:08  來源:中新社
字號:    

  原標題:中國養母李淑蘭:我想再見日本“女兒”一面

  中新社哈爾濱10月2日電

  中新社記者劉錫菊

  10月的清晨,秋高氣爽。吃完早飯的李淑蘭來到院子裏鍛鍊身體,看著院子裏的孩子們騎腳踏車、做遊戲。“我姑娘小時候最喜歡在這兒跳繩。”這位90歲老人口中的“姑娘”是指日本養女池邊順子。

  李淑蘭住在哈爾濱市道外區長椿街,是日本遺孤的中國養母。一直讓老人唸唸不忘的池邊順子已回日本生活36年了。順子身體不好,成為老人的最大牽掛。

  中日兩國民間團體2日在中國哈爾濱與日本東京同時召開關於中國養父母與日本遺孤問題的研討會。李淑蘭蹣跚而來,當她得知在日本的養女因生病無法參加東京的研討會後十分擔心,併為女兒錄下一段視頻,委託日中友好之會將視頻送給女兒。

  1945年日本戰敗後,大量日僑、日俘在中國政府及人民的幫助下返回日本,大量日本兒童被拋棄。在戰後極為艱難的歷史條件下,飽受日寇侵略之苦的中國人民收養了4000余名日本戰爭孤兒,以父母之恩,善待敵人之子。

  “5歲的孩子,眼神裏充滿排斥和恐懼,怎能忍心將她拋下?”就這樣,年僅20歲的李淑蘭拿著一張寫有孩子生日和住址的“托孤信”,收養了池邊順子。在中國家庭長大的順子從此多了一個中文姓名田麗華。

  1950年,李淑蘭有了自己的孩子,但是對長女,她仍是一如既往地呵護。“順子從小身體就不好,患有癲癇、膀胱炎。那時我們省吃儉用,攢下錢來給她看病。”李淑蘭回憶説。

  在黑龍江出生、長大的順子,也在黑龍江結婚、生子。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一些日本遺孤相繼被日本政府接收回國,李淑蘭也同意順子回國與親人團聚。

  “從5歲盼到41歲,硬要順子説不想親媽,那是假話。”李淑蘭擦擦眼睛,説:“順子從小就知道自己的身世,在家裏是最聽話懂事的孩子。看到順子那麼高興,我當時心裏酸甜苦辣啥滋味都有!”

  1981年,池邊順子帶著五個孩子回日本尋親,但這份特殊的情緣未斷。

  “從大姑回日本到現在,有兩次來中國看望奶奶。”李淑蘭的孫女董嘉怡告訴記者:“每次大姑回來,奶奶都格外高興,提前準備大姑愛吃的飯菜,同大姑有説不完的話。”

  “前幾年,因為順子身體不好加上搬家,我們曾一度失去聯繫。”李淑蘭接過話茬説,2015年,由於擔心順子的身體,這位高齡老人不顧孩子們反對,到日本尋找女兒。終於,在中日兩國民間團體的幫助下,李淑蘭看到了病床上的順子。“孩兒是娘的心頭肉,看見她的那一刻,我哭了,她也哭了。”

  如今,年逾九旬的李淑蘭在兒子的照顧下安享晚年,了解她心病的子女與老人在一起時,一般不會提到日本的親人。“奶奶患有高血壓,提起大姑會引起她的思念。”董嘉怡説。

  71年彈指一揮間。日本遺孤的中國養父母們詮釋了戰爭史上空前的大愛,但隨著時間的流逝他們紛紛離開人世。生活在哈爾濱的中國養父母如今只剩李淑蘭一人。

  “我想再見日本女兒一面!”李淑蘭説:“我老了,她也不年輕了。我想她,我想趁我還能動的時候再去看看她,也許那將是我們最後的見面了!”

[責任編輯:尹賽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