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大陸  >   社會

13歲少年上大學:努力學習只為引起母親的關注

2016年10月01日 06:35:20  來源:成都商報
字號:    

  2歲半會背唐詩300首,4歲半幼兒園直“跳”三年級,13歲考上大學……他是朋友和鄰居眼中的“天才”少年,但他卻説“我沒有比別人聰明,我只是付出的比別人多”。同齡孩子在玩耍和睡覺時,他在“開夜車”努力學習,目的只為取得一個好成績,引起母親的關注,多一次交流的機會。他不滿意自己的高考成績,卻拒絕復讀,因為他有一個目標:儘早進入社會獨立賺錢,照顧媽媽。面對兒子,母親又會説什麼呢?她又將怎樣解開兒子的心結……

  2歲半會背唐詩300首 4歲半直“跳”三年級

  “2歲半我就上幼兒園了,那時候學校對年齡的要求沒那麼嚴格”,13歲的劉天成是今年西華大學年齡最小的新生,“我跳過一次級。幼兒園畢業,4歲半就上三年級了”。

  追溯跳級的原因,要從劉天成的舅舅説起,“他是老師,對我要求很嚴格。幼兒園的暑假和寒假,我幾乎都在學習一年級和二年級的知識”。直到幼兒園畢業,“我舅舅説,加減乘除和基本漢字都會了,直接去上三年級吧”。

  但在劉天成印象裏,學習是被逼出來的,“我經常為了逃避學習,躲在廁所不出來。有時候還會主動提出幫家人下樓買東西,目的是想下樓玩一會兒”。因為付出比別人多,所以劉天成從沒覺得自己有何過人之處,“我沒有比別人聰明,但我比別人努力,也比同齡人早熟”。

  劉天成的媽媽卻不這樣認為,“他很聰明,愛動腦筋又愛思考。2歲半就會背唐詩300首。”除此之外,劉媽媽覺得兒子的記憶力超強,“有些東西他看一遍就能全部記住。”

  拼命學習只為引起關注

  “天才”的背後是努力

  太陽下,穿著迷彩服的劉天成笑得很陽光,但他的成長故事卻多了幾分陰影。他用“雙面性格”來形容自己,“在家我很內向,也很孤僻。在外我很開朗,也很活潑”。而這一切要從他的家庭談起。

  劉天成是深圳人,從小跟著奶奶長大,父母離異。“家庭對我的影響挺大,5歲那年我見過爸爸一次,後來就再也沒有他的消息。”而他也並不想知道父親的下落,“沒爸爸我也一樣長大了,而且心智比同齡人成熟”。對於父親,他用一個字概括:恨。

  “8歲那年我上初一,從深圳轉學到廣州,跟媽媽生活在一起。”劉天成想了想,接著説,“感覺我媽只愛工作,對她來説工作比我重要,她也許並不愛我”。也正是如此,劉天成獨立能力很強,“她工作兩三天不回家,我能把自己照顧得很好。番茄炒蛋是我最拿手的菜”。

  “從小學開始,我的成績就很好,基本都是班裏一、二名。”而保持好的成績,只是為了引起母親對他的關注,“考得好,她會誇我。這樣我們才會多聊一會兒天”。但要保持好成績,這背後是汗水和努力,“在學習方面,我都是超前學。學得比老師講得快。每天6點起床看書,晚上12點以後才睡覺”。

  不願復讀覺得壓力大

  想儘早獨立賺錢照顧母親

  “今年高考沒考好,沒上廣東重本線。”劉天成並不滿意自己的高考成績,“模擬考試,每次都會超重本線30分左右”。高考失利的原因,他歸結為心理素質差。

  “我不想復讀,因為高三的壓力實在太大。”劉天成抱著等高考成績出來“能走就走”的心態。而不想復讀的另一個原因還來自家庭,“復讀意味著還要在家過那種壓抑的生活,我不想”。為何壓抑?劉天成解釋,説不清為什麼,“在家我的性格就像變了一個人,不愛説話,也很憋屈”。 談及和母親間的交流,他説,“沒什麼交流。我來成都已經快一個月了,她沒給我打過一個電話。只是偶爾聊幾句微信”。

  “現在學的資訊與電腦科學專業。我的目標是去斯坦福大學繼續深造,回國後當一個創客,開一家電腦資訊相關的網際網路公司。”劉天成雖然年紀小,但對未來職業生涯規劃卻有一個明確的目標。而他那麼做,也有一個目的,“想儘早進入社會獨立賺錢,照顧我媽”。

  對話母親

  很愛兒子但不會表達 只想給兒子好的生活

  由於劉媽媽在泰國,成都商報記者通過微信聯繫上對方。在她眼中,兒子很優秀,“我對他從小沒有溺愛,他獨立自主,思想很活。記憶力很好,幾乎過目不忘。鄰居都很喜歡他,説他善良可愛,虎頭虎腦”。

  談到教育方式,劉媽媽説:“我對他是放養,給他自由的空間,不會過多關注他的學習。我從小教育他,自己的事自己做”。對於外界評論兒子是“神童”、“天才少年”等,劉媽媽認為“我希望他好好學習。其實他沒有什麼不一樣,他只是比較好學、勤奮”。

  從談話裏能感覺到劉媽媽是一個女強人,“努力工作,只是想給他一個很好的生活。我也是他的榜樣啊,自強自立。”劉媽媽想了想,接著説:“我和他的交流確實太少,但不代表我不愛他。愛有很多種,我是比較嚴厲的愛”。

  劉媽媽尊重兒子不復讀的意願,因為她説“任何事重要的不是外因而是內因,內因做好了就習慣了外因,自然就收穫了不同的自己。學習在於他自己”。同時,她鼓勵兒子進修雙學位和出國深造,“我以後會加強和兒子之間的交流”。成都商報記者 趙雨欣

[責任編輯:尹賽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