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大陸  >   社會

網約自行車火了新問題出現 自行車該停哪?

2016年09月22日 15:59:33  來源:北京晚報
字號:    

  借著“摩拜單車”等網約自行車的東風,自行車出行又“火”了一把。因為熱衷網約自行車的大多是年輕人,他們又掌握了網路等媒體平臺的話語權,自行車出行中遇到的諸多問題又重新回到了公眾的視野中。比如停車難,比如無路權。

  其實,這些都是老問題,但從未徹底解決。以往騎車出行的,以中老年人為主。年輕人騎車更多只是為了健身。但現在,自行車出行中遇到的問題,已經不再區分年齡段,成了所有人的問題。今天,我們將要探討自行車究竟應該停放在哪。

  騎行者

  停車處處遇難

  “摩拜單車”,這個詞最近在北京、上海等城市的年輕人中流行。使用者通過手機軟體,可以查看到附近的“摩拜”自行車,只要通過手機掃描車身上的二維碼,就能自動開鎖、計費,每半小時1元錢。騎行到目的地後,只要停車鎖車,就能自動扣款。相比以往的公共自行車,這種網約自行車可以隨取、隨停,沒有固定停放點的限制。與私人自行車相比,它鎖車後就完成計費,也不會讓人擔心丟失。再加上價格便宜、網上熱炒,一些年輕人開始轉向這種出行方式。

  不過在騎行中,很多使用者也發現了問題。最大的一個問題,就是不好停車。小張是個“90後”,最近一個月經常使用網約自行車。他説,他想騎車去一些熱鬧的地方,但發現很難停車。“比如西單、王府井的大商場門口,根本不讓放自行車。”小張説,他只要停在路邊,就立刻有保安員過來阻止。

  相比于年輕的小張,“70後”小李更多使用網約自行車解決最後一公里的問題。小李是個白領,經常要去一些大酒店參加會議。為了躲避堵車,最近他常常騎網約車。但讓他頭疼的是,很多大酒店門口都不讓停自行車。“開汽車來可以停,但自行車不讓放。”小李説,有時候酒店門童讓他放到角落的自行車停車區,甚至有時候讓他放進地庫。“這樣一來,徒增很多麻煩,自行車的便利幾乎都消失了。”

  記者發現,在海澱區中關村的一些公司附近,尤其是一些産業園區內,都是禁止停放自行車的。此前,曾經出現過上班人士騎車到園區後,停放的自行車被園區保安員移走的事情。雖然後來證實並非沒收,只是移到專用的停車區,但這種方式讓騎行者們深感不便。

  摩拜公司

  希望多設停車區

  對於停車難的問題,摩拜公司的工作人員也是深有體會。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摩拜公司人士介紹,目前停車首選是劃白線的自行車停車區。這種區域,在上海比較多,在北京只有海澱區的一些地段有,在二環以內的城區還很少。此外,推薦停放在設在人行便道上的白色環形停車架上。

  如果既沒有白線區,也沒有停車架,那就停在人行道上不影響行人通行的區域。“很多使用者因為不知道該停在哪,怕因為違停被移走,就小心翼翼地停在公共自行車的車架旁邊,擺上一排。”

  摩拜公司人士告訴本報記者,對於中關村等地出現的自行車被移走的情況,他們也認為這種情況應該得到改進。“有的園區很大,但自行車停放區在一個角落。如果停好車,再走回辦公樓,十幾分鐘就過去了,自行車的便利就沒了。”

  記者調查

  “中國式停車”最普遍

  近幾天,記者走訪了北京城區的很多地點,發現騎車者們吐槽的情況的確存在。在西單大街上記者看到,路的東西兩側很少有自行車停放。在老佛爺商場西側門外,記者嘗試把自行車停在並不影響行人通過的便道上,但遭到了管理人員的阻攔。管理人員説,要把車停在別處,門口的區域不許停車。記者注意到,西側便道除了安保人員的兩輛自行車外,並沒有其他人的自行車停放。

  在大悅城門口,記者嘗試停車同樣遭到阻攔。只不過,保安員指引記者把車停在商場北門外的專用區域。這裡有專門的牌子提醒,裏面有自行車,也有電動自行車。記者觀察了一會,發現這片停車區很小,到了下午人流量大的時候,停車區很快滿了。即使如此,保安員也不讓停在路邊,而是讓停車人去找其他地方停。記者走訪中發現,地鐵站周邊是自行車停放最集中的地方。在很多地鐵站外,既沒有專門停車場,也沒有白線停車區,甚至沒有環形停車架。在陶然亭地鐵站東南口外,記者看到,車輛都是自發地停放成一排。經常從這裡上下班的人們説,就像“中國式過馬路”一樣,自行車也是大家自發地停在這裡,也就沒人管了。

  專家看法

  北京將普及停車架

  作為交通方面的專家,李偉已經研究自行車出行多年。李偉是北京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的主任工程師,最近,他正在為網約自行車做一份“自行車應該停在哪兒?”的報告。對於北京市的自行車停車問題,李偉直言,“的確沒有解決。”李偉認為,這是有關部門工作做得不到位,是一種失職。“只要停車人有需求,就應該滿足。”

  李偉承認,目前本市設置的停車架、劃線停車區還非常少,不夠騎車人停車。因此騎車人只能自發地停放,也就造成了地鐵站周邊等地的無序停放。

  李偉透露,按照“十三五”規劃,北京市將要普及自行車的停車架。也就是説,所有的車輛都應該放在白色環形的自行車停車架內,“以後應該就看不到沒停在架子裏的車了。”李偉解釋説,北京的風大,如果只是劃白線,很容易被風刮倒一大片車,又沒人來扶,很亂,也容易損壞。他説,將會普及的自行車停車架,並非只是為“摩拜單車”之類的網約車服務,而是為所有的自行車騎行者服務。

  對於大酒店、大商場門口,保安員不允許騎行者把自行車停放在人行便道的行道樹之間,李偉認為,酒店、商場方面沒有這種權力。李偉説,停放的位置屬於城市道路,並不屬於酒店、商場來管理。“只要放在行道樹之間的空間,不影響行人走路通行,酒店和商場就沒有權力挪動車輛。”要是保安員擅自挪動,屬於侵犯私人權利,可以起訴。

  對於停車地點,李偉也給出了建議:最好停在停車架或者白線區域內,如果附近沒有,那就停在行道樹之間。如果人行道比較窄,那就把車斜著停,儘量給行人讓出路。但如果人行道小于2米,那就不許停自行車,因為會影響行人通行。

  相關規定

  並未明確停車區域

  2002年9月1日,《北京市非機動車停車管理辦法》開始施行。其中對於非機動車的停車人,做出了如下規定:在非機動車公共停車場或者設有非機動車停放標誌的區域內停車;在停車場停放非機動車的,遵守停車場的有關管理規定,接受工作人員的管理;在收費非機動車公共停車場內停車的,按規定交納停車費。

  此外,辦法的第七條規定:非機動車公共停車場不足的地區,在不影響道路交通的情況下,可以按照國家和本市有關規定經有關部門批准在道路範圍內劃定一定區域作為非機動車道路公共停車場,並設置相應標誌。

  不過除此之外,這份14年前開始施行的辦法,並沒有明確規定哪些地方可以停放自行車,哪些地方不能停放。就像目前在人行道上大規模停放的自行車,這份辦法也沒有明確説明是否違章。對於違章停放的處罰措施,辦法中只是提到“在明令禁止停車的道路範圍內停放非機動車的,由公安交通管理部門依法處罰,並可以暫扣其非機動車輛。”並無更詳細的條款。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