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角落都蓋滿了房,每條過道裏都堆滿了雜物,房檐下亂拉曬衣繩,墻上貼滿了廣告……這個大雜院本不普通,門口依稀寫著:譚嗣同故居。而類似如此破敗的名人故居,不止這一處。具備文化價值的名人故居本該得到妥善保護,但如今很多卻淪落為破舊大雜院,私搭亂建嚴重,缺乏有效保護,生存現狀令人擔憂。
譚嗣同故居擠滿30多戶
走進北半截衚同41號,這處院子是“譚嗣同故居”,還有一個標牌寫著它另一個身份“瀏陽會館”。狹窄的過道內塞了三輛自行車和一輛三輪車,墻角處有一個由木板和彩鋼板搭建起的小棚子,再往裏走,幾乎每家都在房外堆積著各種雜物,院落每一處空間都被利用到“極致”,擁擠而破舊。
當年,譚嗣同住在五間西房的北套間,這間房也被他自題為“莽蒼蒼齋”。如今院內住滿了人,隨處可見恣意加蓋的房屋,房檐下拉起晾曬衣服的鐵絲,陳舊的墻壁上貼著租售房屋的小廣告,曾經譚嗣同的豪俠氣概難以尋覓。
逼仄的院落中,年近六旬的王阿姨正敞著門看電視,她估摸著院裏租住了三十幾戶居民,包括外來務工人員,“很多房子都是後來一個個搭建的,既然是名人故居就應該好好保護起來啊。”
院門前,兩三撥兒人駐足觀看文保標牌簡介,而後多在門口徘徊張望,便匆匆離去。“難以想像裏面竟如此破舊,兜轉一圈也沒找到一點兒過去的痕跡,最終除了差點迷路外無功而返。”原本帶著崇敬心情探訪名人故居的遊客小楠悻悻地説。
[責任編輯: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