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大陸  >   社會

北京部分大醫院急診科床位緊張 患者無奈租買折疊床

2016年09月17日 08:13:00  來源:北京青年報
字號:    

  北京部分大醫院急診科床位緊張 患者無奈租買折疊床

  北醫一院急診科,一過道內擺滿了折疊床

  近日,北京青年報記者走訪發現,京城部分大醫院的急診科存在病床緊張、患者無奈租買折疊床的情況。對此,醫院相關負責人表示,急診科病人數量多,而床位有限,正採取措施解決。

  現場

  急診科床位緊張

  病人過道鋪上折疊床

  近日,有市民反映,在送姥爺到北京大學第一醫院(以下簡稱“北醫一院”)急診科就診時,因為醫院床位不夠,只能讓姥爺暫時睡在折疊床上。這位市民介紹説,姥爺是癌症晚期,來醫院時才發現沒有床位了,於是托鄰居從家裏帶床過來,“85歲的老人消化道出血,在折疊床上無法翻身,痛苦不堪”。

  9月11日下午,北青報記者來到北醫一院門診樓的急診科,在現場看到,留觀室的床位已經全部住滿,而停放在輸液室內和過道上的10余張病床也無一空閒。在急診科的過道上,北青報記者看到多張折疊床靠墻放置,不少病人躺在這些床上,輸液在過道裏進行。北青報記者粗略統計,停放在輸液室內部和外面過道上的折疊床有12張之多。

  北青報記者發現,由於擺放了不少折疊床,使得原本不寬的過道變得有些狹窄,醫護人員給躺折疊床的患者輸液時,其他人則需要側身才能從旁邊通過。

  北青報記者詢問一名急診科護士是否還有空余的床位,對方表示現在床位緊張,“因為老是有人使用,前一個走後一個馬上接上了”。北青報記者隨後找到一名護工,對方稱目前醫院的床位都租出去了,建議北青報記者到外面去租或買。

  北青報記者隨後走訪了北京醫院和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以下簡稱“友誼醫院”),發現在這兩家醫院的急診科內,也都存在床位緊張、病人臨時租床買床的情況。北青報記者統計發現,這兩家醫院急診科內的走廊上均擺有4到5張患者自己後加的折疊床。

  北京部分大醫院急診科床位緊張 患者無奈租買折疊床

  急診科留觀室內,病床已經滿員

  生意

  醫院附近商家

  做上“折疊床”生意

  在北醫一院急診室內,北青報記者注意到,至少有4位手提折疊床的病人家屬從北青報記者面前經過,這些床均為同一款式,與行軍床類似,用金屬架綁著帆布做成,布面上有軍綠色花紋,床兩頭沒有護欄。

  北青報記者向一些患者家屬詢問從哪可以買到這種折疊床,多數人稱“外面報亭就有賣的”。

  北青報記者走出北醫一院門診樓大門,在門口右手邊看到眾人口中做折疊床生意的“報刊亭”。在報刊亭打開的窗口旁邊,立著四五個套有塑膠包裝袋的行軍床。

  報刊亭的老闆介紹説,自己家的床分兩種,床面的材質不同,售價也不同,分別為80元一張和130元一張。此外,這裡還提供租床服務,“30塊錢租1天,押金150元,每天的租金從押金裏扣”。這名老闆介紹:“你要是只住兩三天,就租一個,你要住得時間長,就買一個。”

  北青報記者詢問每天生意如何,老闆稱:“生意不錯,好的時候一天能賣出五六張折疊床。”

  對於床舖的品質,老闆表示:“沒問題,你要是住兩三天,什麼事都沒有。”

  此外,北青報記者調查發現,北醫一院門診樓外的一家“平價商店”也提供類似的租床和賣床業務。

  在北京醫院急診部三樓,北青報記者發現,這裡過道停放的床多數較行軍床品質要好,床體較高、較寬,兩側有護欄,且床上鋪有墊子。

  多名患者家屬稱,這種床帶上被褥和枕頭,租金是60元每天。家屬説,這種床只可以租用,不能購買。

  北青報記者在北京醫院內並未找到這名租床者,有患者告訴北青報記者,醫院的地下一樓也可以租到床。北青報記者按照指示在地下一樓找到一間挂有“惠佳豐陪護中心”牌子的房間。北青報記者撥通門上留下的電話,對方稱,可以提供租床服務,但不對外出售,床的類型是類似于行軍床的折疊床,“10塊錢一晚上,押金200元”。

  在友誼醫院急診科內,北青報記者發現,在過道上擺放的床舖以行軍床為主。多位家屬稱,床是從醫院外面的“醫療器械店”買的。

  在急診樓附近,北青報記者發現一家名為“北京友誼醫院仁博大藥房”的店內有折疊床出售,床的款式同樣為行軍床。店主稱,這種床130元一張。北青報記者隨後發現,與這家店相隔不遠的一家名為“康復之家醫療器械”的店舖也有行軍床售賣,價格為80元一張。這家店的店員稱:“床是我們自己家生産的,承重為200斤。”

  北京部分大醫院急診科床位緊張 患者無奈租買折疊床

  北醫一院急診樓外,報刊亭老闆也做折疊床生意,兩種類型的床分別標價80元和130元

  病人

  連續輸液三天

  買折疊床用完再賣

  11日下午,北青報記者在北醫一院急診科輸液室外的一角看到楊女士,她正坐在一個塑膠板凳上陪護病人,身邊的折疊床上躺著她的侄女。和過道裏的大多數折疊床一樣,這張床也是臨時支起的,床面有軍綠色花紋,還沒有鋪上床褥和床單。前一天淩晨4點鐘左右,楊女士陪侄女來到急診科。侄女患的是膽結石,需要輸液。最開始,輸液是坐在急診科專用的座椅上進行的,到了中午12點左右,正好有一個患者要從急診轉走,就把用過的折疊床轉手賣給了楊女士。“找的老鄉介紹,只收我30塊錢。”楊女士告訴北青報記者。

  楊女士説,即便可以躺下了,侄女依然感覺“不太舒服”。11日晚上輸完液,她們可以先回家住,但“明天還要再來檢查,總共得輸3天的液。”楊女士説。

  從上一位患者處買折疊床的不止楊女士一個,另一名患者家屬告訴北青報記者,自己也是從剛剛搬走的患者那裏買的折疊床,“60元買下來的”。北青報記者發現,這名患者和楊女士侄女使用的折疊床與報刊亭所賣相同,經過二次轉手,價格相比報亭賣出的80元原價有所降低。

  此外,還有一些在急診科停留時間較長的患者,選擇了自帶床舖。王奶奶的老伴今年80多歲了,因為腦梗來到北醫一院,連續數日一直待在急診科的樓道裏。不過王奶奶一家準備週全,床是兒子提前在網上買好搬來醫院的,“花了100多塊錢吧”,床兩頭有護欄,床上的褥子和床單也都是自己帶的。家屬們坐在床邊聊天,輪換著吃飯、休息,一家幾口人的生活圍繞著這張小折疊床進行著,“沒辦法,這裡實在沒地兒,我們只能這樣。”王奶奶説。

  多名患者家屬告訴北青報記者,如果住得時間長,“還是自帶或買一個床比較合算”。

  調查

  醫院急診冷熱不同

  附近居民區集中醫院最緊張

  北青報記者在北醫一院官網上查到,北醫一院急診科每天接納大約300人次就診者,擁有病床數63張,其中搶救床位3張,重症監護床位18張,留觀病床數42張,臨時輸液椅40個。

  一名北醫一院急診科辦公室的負責人告訴北青報記者,床位的數量是按照醫院標準來配備的,“提供不了太多”,而每天來急診的患者數量大,導致床位緊張。

  友誼醫院急診科的一名工作人員也告訴北青報記者,科裏留觀室有30個床位,而每天要接收300多位病人,想要床位“只能排隊等待”。

  一名大醫院急診科的醫生向北青報記者介紹,急診科內床位緊張的現象在京城部分知名醫院確實存在。

  “現在老年病人越來越多。一些醫院接收腫瘤病人或者老年器官衰竭病人的科室爆滿,有些住不上院的病人積壓在急診”。此外,北醫一院、北京醫院、友誼醫院等醫院由於“附近居民集中,且很多人把定點醫保選在這裡”,使得這些地方常常人滿為患。

  這名醫生介紹,急診科內因為住不上院而“壓床”的病人不在少數,“一些適合接受臥位治療的病人也需要床位”。而醫院的醫療資源有限,“各醫院急診科床位的數量不同”,一些醫院便出現床位供應不上的情況。

  北青報記者走訪發現,位於海澱區航太橋附近的304醫院和空軍總醫院並沒有出現“樓道擺放折疊床”的情況。對此,這名醫生解釋説:“航太橋附近的醫院分佈較為密集,使得各醫院之間可以相互分散患者。”

  措施

  醫院已增加床位

  床位滿時將與120協商轉院

  北青報記者就急診科內患者自買、自租床舖的問題,致電北醫一院急診科辦公室,對方表示,這種情況存在多年,“我們已經增加過床位了,但還是不夠”。

  該負責人稱,醫院對此也採取了一定措施,“我們也在跟120、999協商,如果床舖滿了,就讓他們不要再送來了。我們也會針對病情給一些患者優先安排床舖。”該負責人還表示,會把床位緊張的問題向上反映。

  友誼醫院急診科一名工作人員告訴北青報記者:“對於一部分病人,我們會儘量把他們轉到社區或者二級醫院。”

  文/見習記者 張帆 張香梅

  攝影/本報記者 郝羿 線索提供/朱女士

[責任編輯:尹賽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