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大陸  >   社會

新能源汽車熱,還需加把火(大數據觀察)

2016年09月04日 10:54:10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製圖:蔡華偉

  8月25日,2016年北京市第四期小客車指標搖號配置結果公佈,不出外界所料,今年的5.1萬個新能源車指標已全部被搶完,仍有3299人無法獲得新能源車號牌。這也表明,此次通過申請但未獲得新能源汽車號的個人或需等到明年再輪候配置。

  根據北京市小客車指標調控管理辦公室公佈的數據,今年北京小客車指標年度配額為15萬個,其中新能源小客車指標額度6萬個。而單位新能源小客車配置額度,也早已在第三期配置完畢。

  不再觀望

  多重因素産生推力

  與去年存在浪費指標的現象相比,用“僧多粥少”來形容今年北京市新能源汽車指標配置狀況,毫不為過。

  北京市朝陽區王先生是今年第四期新能源小客車申請者,“在此之前,我已申請過將近40期小客車指標,最近聽説新能源汽車也將可能拿不到號,所以果斷放棄申請燃油車指標。”出於對新能源汽車配額即將縮緊的擔心,如王先生一樣轉投新能源汽車“懷抱”的北京市民,正在不斷增加。

  從事汽車銷售工作多年的顏景輝表示:“從近幾期申請人數的變化看,消費者已由觀望狀態轉為有了緊迫感。”

  全國乘用車聯席會秘書長崔東樹認為:“無論單位還是個人,申請數量一直根據號牌的緊張程度呈現相應的波動,這是由北京汽車市場號牌的分配體系決定的。不僅許多家庭對汽車有剛性需求,單位用車需求也比較旺盛,因此消費者經歷了從不認同到選擇的過程。”

  家住豐台區的白先生今年成功申請到第二期新能源小客車指標,“家中小孩正在上幼兒園,考慮到平時出行半徑不算太大,我買了一款江淮iEV5。國家對新能源車有補貼,實際使用中,我也比較滿意,可以説是一舉兩得。”

  新能源汽車牌照申請火爆,實際購車人數暫時還沒有跟上。“主要原因是拿到牌照之後,允許有半年延遲期,而消費者希望在這段時間看到更好的産品推出,觀望心態較普遍。此外,牌照轉租的現象也存在,由於並非所有人都有資格獲得牌照,一些有需求的外地人口採取違反規定的方式,獲得使用牌照的機會。”崔東樹分析。

  初嘗甜頭

  不限行,能耗成本低

  新能源汽車尤其是電動汽車在示範推廣過程中,讓消費者嘗到不少甜頭。

  白先生告訴記者:“能耗成本低、不限號、不限行,是我買電動汽車的最大動力。”業界有“三度電,一升油”的説法,意即電動汽車用3度電,就能達到燃油汽車1升油的運作里程。

  自去年9月底以來,關於新能源汽車的利好政策不斷出臺。據顏景輝介紹,北京北辰亞運村車市甚至出現兩小時內賣出3輛電動汽車的交易速度。

  與其他有車一族不同,在北京東三環附近工作的小焦十分青睞電動汽車租賃模式。自從樓下開了家電動汽車租賃公司,平時外出辦事方便多了,“我經常會開著去西四環辦事。到了週末還會租用半天新能源汽車,要麼朋友聚會,要麼開去近郊遊玩。”“京津兩地之間相距不足兩百公里,現在一般的電動汽車都能滿足這一續航要求。”小焦説。不過,小焦要想將車開回山東老家,還是不太放心,“高速公路上充電不方便,萬一遇到返程客流高峰,堵在路上就麻煩了。”

  電動汽車無法滿足長距離行駛要求,充電設施普及率低,給許多車主帶來難題。家住懷柔的鄭先生在北京西二環附近上班,由於補貼力度大,早在去年就將一部續航200公里的電動汽車收入囊中,等到冬季才發現實際續航能力並不如意,“由於氣溫低,電池無法正常工作,為保證順利到達上班地點,我只能不使用車內的暖風。”

  夯實基礎

  期待品質服務更上層樓

  北京市新能源汽車發展促進中心主任牛近明介紹:“截至目前,北京市已建有5萬餘個充電樁,其中私人領域充電樁超過2萬個,社會場所為老百姓提供的充電樁約6000個。充電樁雖然建了不少,但是老百姓並沒有覺得多方便。”

  “未來除了要在充電設施上下功夫外,汽車生産廠家也應針對北方特殊的環境,選用電池能量密度更高的産品,提升續航里程,改進車內設計,使電動車主有更好的駕駛感受。”崔東樹表示。

  新能源汽車在北京市場的需求約佔全國的30%,解決好使用過程中的各類問題,對全國性新能源汽車推廣工作都具有示範作用。通過近幾年的實際應用,新能源汽車出現了一些亟待改進的問題,比如生産成本高、續航里程短、充電安全存隱患等。對此,北汽新能源公司總工程師陳平表示,該公司近期的一些開發工作,正在圍繞市場需求,追求更高的性能指標。

  市場需求不斷增加,新舊車型也在迭代。目前市場上性能較好的新能源車型甚至出現“一車難求”的現象。顏景輝介紹,200公里以上續航能力的車型十分緊俏,“提貨時間排在兩個月之後的情況再正常不過了。”

  陳平分析認為:“新能源汽車的核心在於電池,目前車用動力電池的需求量已達到去年的兩三倍,所以關鍵零部件的産能局限導致供貨出現緊缺。國內各大電池廠家正在逐步擴産, 相信今年年底供貨短缺的局面就會改善。”

  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副秘書長羅磊也表示,新能源汽車産品大部分出自自主創新企業,供貨緊張的問題應該不會長期存在。

  本期統籌:吳 燕

[責任編輯:韓靜]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