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大陸  >   社會

新三板掛牌公司首現“雙破”奇觀

2016年09月04日 10:51:49  來源:中國證券報中證網
字號:    

  原標題:新三板掛牌公司首現“雙破”奇觀

  隨著新三板交易的持續低迷,“總市值跌破總融資”現象開始首次在部分掛牌公司中批量現身。這意味著理論上先期購買部分股權的資金已經可以在當下時點成功“拿下”掛牌公司的全部股權,同時表明先期資金的投資收益已經為負。

  業內分析認為,新三板市場整體估值較低,這與做市等相關配套制度有待完善存在密切關係。隨著新三板做市商有望向私募基金敞開大門,業內認為,相關配套制度完善的時間窗口期也正在到來。

  總市值跌破總融資

  以海航冷鏈為例,作為“海航係”重要成員,公司掛牌以來通過股權再融資募集資金17.06億元,堪稱新三板募資大戶,但以8月31日公司11.7億元總股本和1.42元的收盤價格計算,海航冷鏈總市值僅為16.6億元。這意味著,先期買入部分海航冷鏈增發股份的投資機構或者個人,如今已經可以買下公司的全部股權。

  值得注意的是,海航冷鏈先期融資價格並不算高。2015年7月,海航冷鏈以1.48元每股的價格募集資金,但目前公司的每股凈資産已經突破1.49元。股價跌破每股凈資産,同時總市值跌破總融資,公司成為物流倉儲業在新三板市場中日漸冷落的一個縮影。

  wind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8月下旬,已經有包括中搜網路、ST春秋、澳凱富匯等在內6家做市企業的市值跌破了融資額,前期投資機構陷入“投資失足”的尷尬。

  總市值跌破總融資,也使掛牌公司再度融資身陷囹圄。根據公開資料統計,包括三炬生物、華盛控股等在內的多家掛牌公司日前停止了新一輪的股票發行,以避免市值低於融資額情況出現。

  做市商制度亟待改革

  有券商人士指出,總市值跌破總融資,與目前新三板市場的整體估值較低有密切關係。以三板做市指數為例,已經從2015年1586的高點持續下滑至2016年8月31日的1073點,大部分做市公司的股價也跟隨該指數出現持續下跌。

  還有券商認為,新三板估值無法啟動與做市制度之間存在密切關係。中國新三板研究中心首席經濟學家劉平安博士認為,新三板市場的“破壞式創新”,為市場化改革帶來了突破,但新三板市場的制度創新存在不足。一方面,現有監管框架可能影響新三板市場化進程;另一方面,市場主要組織和券商從事新三板業務的激勵與動力不足,這可能成為新三板市場化的障礙。

  中國國際科促會新三板研究中心副主任兼首席研究員布娜新表示,新三板做市商之所以無法拿出“洪荒之力”來做市,與做市商權利義務的不對等存在密切關係,並且做市商資金也存在“實力不足”的問題。“在做市交易的前提下,不少大戶卻感覺交易起來費勁。比如,公司股東想一次性賣出一批股票,結果做市商因為盤子太大,沒能力接,於是交易就擱淺了。這就涉及到另外一個制度——大宗交易制度。”

  新三板引入做市轉讓制度已經兩年時間,業內普遍認為完善做市等相關配套制度的窗口期正在到來。全國股轉公司副總經理、新聞發言人隋強8月28日出席中國新三板發展戰略高層論壇時透露,股轉系統正在研究新三板分層後的差異化制度安排,計劃在年內推出將私募基金作為新三板做市商的相關制度,同時QFII和RQFII參與新三板投資的相關政策也有望不日出爐。(王小偉)

[責任編輯:韓靜]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