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大陸  >   社會

解析白銀案背後的犯罪心理:“無意識”的精密計劃

2016年09月04日 15:20:21  來源:科技日報
字號:    

  甘蒙“805”系列強姦殺人殘害女性案件(因主要在白銀作案,以下簡稱“白銀案”)成功告破。專案組將其定性為“性變態殺人案件”。14年間,案發11起,殺死11人。罪犯的殘忍行為令人不寒而慄,其心理問題也成為很多人關注的焦點。

  “無意識”的精密計劃

  白銀案中, 傳言犯罪嫌疑人高承勇會因紅色衣服而動念起殺機,使得一時紅衣在白銀絕跡。

  對此,大阪大學教育心理博士銀波則在知乎live上對記者表示:“因為受害者一般都是在自己家裏遇害。那麼,加害者和受害人要麼認識,要麼就是加害者花了大量時間尾隨探查。犯罪也不是唯一的生活,兇犯在工作之餘幹這些事情,就需要找到符合自己工作規律的作案對象,必然要花許多的時間和精力。”她認為,這也是一開始幾個案件相隔好幾年作案的原因。

  而銀波實際接觸的性犯罪青少年也曾坦白:犯罪之前,有想像過性犯罪的情景,在日常看似無計劃的上下學路上,都在有意識地物色犯罪對象,而他們自己甚至都沒有意識到這一切在有計劃地進行。

  銀波引用了日本科學警察研究所的“這次是如何選擇受害者的?”的調查顯示:37.2%的加害者感覺被害人不會報警;36.1%選看起來比較老實、不會反抗的;28.3%選擇獨自一人行走的女性;21.3%選不至於被抓;15.5%選看起來很弱的。

  銀波説,結論是性犯罪者選擇受害者最大的理由,並不是對方穿什麼衣服,從事什麼行業,而是對方看起來會不會反抗、會不會報警,自己有沒有實施犯罪的機會和條件。

  而對從事性行業的女性和兒童實施性暴力,最大的理由也在於此。

  這樣精密的思維,你們依舊相信“高承勇”們只是“一時衝動嗎”?

[責任編輯: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