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大陸  >   社會

讓孩子學奧數?專家:家長應先動腦在生活中找數學

2016年08月24日 10:37:48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幼兒園小班學生報名思維訓練課程佔坑,小學生爭相報名奧數課外班,民辦初中入學愛看奧數成績,高中生試圖通過“刷題”來提高數學成績……8月22日,在上海參加上海中小學數學教育改革經驗交流會的專家們聯合發起倡議,針對全國青少年學生家長關心的“奧數”話題予以專業回應。

  “家長自己要多思考。而不是一天到晚讓孩子做題,學這學那,把孩子做題做傷了,孩子就再也不願意學習了。”全國人大代表、國家督學吳正憲在今天的會議上疾呼,“生活中到處都是數學,你們(家長)自己不思考,把孩子弄得沒有好奇心了,今後是要吃大虧的。”

  小學階段所謂“奧數”,大多不正規

  上海數學會副秘書長黃華,同時也是上海市教委教研室的教研員,他有著豐富的數學教學經驗。

  他告訴中國青年報中青線上記者,奧數本身是一門培養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課程,而所謂奧林匹克數學競賽,是一種基於競賽需要的特別數學訓練。根據上海市教委的規定,“從沒批准過小學生可以參加任何學科競賽”。

  因此,黃華認為,小學階段市面上所謂的奧數班,大多只是打著奧數幌子的斂財工具,“誰要是説小學有奧數班,那這個奧數,是要打個引號的。因為根本就沒有針對小學生的數學競賽”。

  黃華介紹,奧數在鍛鍊人的思維能力方面的確有所見長,但它僅適用於一小部分即1%~5%的數學尖子人群。只有思維相對成熟的初中生、高中生,才有真正的正規奧數課程可以學習,且僅適用於對此感興趣的一小部分人。

  數學專家們在倡議書中寫道,社會上反映一些小學生負擔重,其中一個原因是這些小學生通過不同途徑在學習超綱超載的內容。譬如二元一次方程組原本是初中的,等差數列求和及排列組合公式是高中的,這些被一些社會培訓機構提前放到了小學數學訓練班,用短平快的方式讓家長直觀發現,孩子會做的題變多了,也讓家長認為,熟記“明天的”公式有助於學生掌握“當下的”學科。

  專家們認為,“包辦替代”這種感悟式的學習探究過程,將公式生吞活剝灌輸給學生,不利於小學生認知構建,也會造成相當部分學生從小對數學學習的畏懼,“他們會認為,數學就是硬套公式,學習就是死記硬背”。

  相反,吳正憲説,比起數學補課班,小學階段最關鍵還是育人,“先做人、做事其後再做學問”。

  小升初沒有奧數成績行不行

  上海一名小學生家長告訴中國青年報中青線上記者,他的孩子二年級時就報了課外奧數輔導班,“我也知道孩子可能並不喜歡,也知道孩子可能不擅長。但沒有奧數成績,好的民辦初中不收啊”。

  在上海,初中階段入學早在多年前就實現“就近入學”。也就是説,對於要上公辦初中的地段生而言,上學壓力並不算太大;但對口初中一般的學生家長,就會削尖了腦袋把孩子往全市、或者全區招生的民辦優秀初中送。

  這些民辦初中挑生源。前述家長告訴記者,一些知名民辦初中因為報考人數眾多,挑生源時一般會在“奧數”上攔一條線,“奧數至少要拿到過區級比賽三等獎以上,才能有資格進入下一輪面試”。

  這次到上海來參會的數學專家也對這一現象有所耳聞,上海教育學會數學教育專業委員會主任顧泠沅認為,奧數雖然是培養和訓練孩子邏輯思維能力的好方法,但把奧數與升學掛鉤極不妥當,“因為不可能人人學奧數。每個孩子都是朝著各自方向發展的,有人對數學感興趣,有人就沒興趣,不能説沒興趣的就不是好孩子”。

  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史寧中也不贊同這種做法,“目前,我觀察下來,面試是最好的方法,一個孩子好不好,看奧數成績看不出,面試聊一聊就能看出來”。

  史寧中説,所有的智慧都是表現在過程中的,而不是結果。無論是解一道數學題,還是玩一個遊戲、跟老師聊天,只有觀察整個過程,才能感受到從中體現出來的智慧火花。

  上海平和實驗學校的面試“四個一”做法,深受與會專家的認可。這所學校的老校長曾要求所有申請入學的學生“動一動”“看一看”“靜一靜”“説一説”。

  其中“動一動”要求學生從一樓走樓梯爬到四樓,從中觀察學生的體育運動能力;“看一看”和“靜一靜”要求學生在圖書館裏挑選一本自己喜歡的圖書,並安靜地閱讀;“説一説”要求學生告訴老師,為什麼選擇某本書而不是別的書,並介紹自己所閱讀的書本介紹了什麼。

  “有經驗的老師,只要觀察一個學生一會兒,就能挑選出最具有學習能力的孩子。”史寧中説。

  與其報名奧數班,不如家長先“動腦”

  吳正憲告訴記者,在教授自己外孫的過程中,她最關心的不是孩子學會了多少知識,而是孩子的好奇心有沒有得到最好的保留。

  “我會給他買個模組拼接的積木,讓他自己發揮創意;我會給他講一本科普類的書,告訴他老虎為什麼會吃人、寶寶從哪來、吃的食物怎樣在肚子裏消化。”吳正憲説,實際上,生活中處處都是數學,“家長與其逼著孩子去學奧數,不如在生活中找到數學”。

  “一邊走路,一邊也可以一路上激發孩子的好奇心。邊走邊聊天,好奇心都在生活中。”吳正憲説。

  史寧中也認為家長與其把大把的時間花在研究奧數上,倒不如動動腦子怎麼培養孩子的興趣和好奇心,這遠比知識來得重要,“最壞的結果是,孩子18歲以前不對任何事情有興趣”。

  上海包玉剛實驗學校小學部執行副校長陳艷告訴記者,優秀的學校雖然會挑選學生,但挑選學生的最主要標準並非學科知識掌握的程度,而是考察一個學生是否具有學習知識的潛能。她把這種潛能,比喻成“捕魚的技能”。

  “如果一個學生能把中文説得很溜,對各種新生事物都有著很強的好奇心,願意學習,喜歡與人交往,充滿求知欲,哪怕他的英語是零基礎,我們也願意收下他,因為我們覺得,他具備’捕魚’的基本技能,學習能力很強。”陳艷説,具有好奇心和良好學習習慣的孩子,比學科知識豐富的孩子更有潛力,學習耐力也會更長。

  數學專家們在倡議書中寫道:“奧數誕生的目的不是為了通過競賽幫助一些孩子升入優質高中,它是為了那些渴望發展思維能力、對數學有特長和需求的學生而設。對學生來説,參加奧數班不等於將來進好學校,學校課堂才是優秀學生的原點,也是學生體驗完整學習過程的主陣地。”

[責任編輯:韓靜]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