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大陸  >   社會

女子小時候與父母走散後被抱養 長大尋親13年

2016年08月07日 06:35:27  來源:重慶晨報
字號:    

  女子小時候與父母走散後被抱養 長大尋親13年

  昨日,王敏講述尋親經歷。

  南岸區銅元局正街芭蕉灣的銅元局公交車站旁,不起眼的報刊亭邊上,立著一塊藍色牌子,上面寫著一個1977年走失的小女孩尋找父母的尋親啟事。

  “那個女娃娃年年都過來發傳單,都好多年了。”尋親的牌子已經立了一年零一個月,而在銅元局老房子裏住了幾十年的趙阿姨和鄰居們都知道,立牌子的女子每年都會到這附近發幾次傳單。

  3歲和父母出遊在渡口走丟

  “這邊的人天天路過都能看到,最開始還有些稀奇,現在都習慣了。”昨天中午,報刊亭老闆説。去年7月,一個40多歲的女人把牌子立在他門口,每個月給他100元照看費,“她一個多月前還來發過傳單,找爹媽。”

  這個女人叫王敏,她身份證上的生日是1974年12月,但對於這個日期,她一直抱懷疑態度,“我爸媽(養父母)也不知道我到底多大,他們抱養我的時候,我看起來也就三四歲。”

  雖然已是很多年前的事,但對於自己走丟的那個下午,王敏依舊記憶深刻,“那天我爸開著一輛解放牌的車,拉著我和我親媽出去耍。”車子開了很久,到了銅元局的輪渡碼頭,一家三口坐在碼頭邊上耍了很久。

  王敏記得,那天媽還開玩笑説“娃娃如果走丟了,媽就認你手上那顆痣”。看著右手虎口旁的黑痣,王敏苦笑:“哪個曉得就説中了呢?”

  傍晚時分,爸媽好像説要去買什麼東西,讓當時只有三四歲的王敏坐在石頭上不要亂走,“我記得過了很久他們都沒有回來,我哭得很大聲,到處找不到他們。”天越來越晚,一個好心的爺爺把她帶到了附近派出所。

  被綦江夫妻抱養成家中獨女

  已經80多歲的錢婆婆在銅元局住了一輩子,她記得,自己在1977年5月初第一次見到了小王敏,“我們樓下鄰居知道我有個妹妹沒生養,就説派出所撿到個孩子找不到爹媽。”

  和在綦江的表妹聯繫了以後,錢婆婆趕到了派出所,當時的王敏瘦瘦小小,穿著一件花衣裳,脖子上係著一根方巾,上面有一隻大公雞圖案,“確定娃兒沒人要,我就辦了手續把孩子抱到了綦江隆盛鎮新屋村,交到了妹妹手裏。

  “我爸媽特別寵愛我。”雖然是養父母,但提起他們,王敏總是很親昵。

  但鄰居們的流言一刻沒有停過,對她指指點點。在學校,“撿來的”是大多數同學對她一致的認知。王敏偷偷哭過好幾回,但從不告訴養父母,“他們對我太好,我不想再給他們添麻煩了。”

  已在銅元局附近尋親13年

  學校讓王敏感到壓抑,初中讀完,她就輟學了。1993年,20歲的王敏和老公封大哥一起前往廈門打工,在一家傢具廠幹了7年,有了一些積蓄的小兩口帶著快上小學的兒子回到隆盛鎮開了一家傢具廠,“經濟好了,家庭也穩定了,我就準備找親生父母了。”

  看到女兒下定決心要找親人,養父王開華拿出了一個泛黃的筆電,“這是你到家裏來時我記下的,你拿去或許有用。”筆電上,養父用鋼筆寫著:“1977年5月8日下午3點,女兒被抱回來……”

  2003年,王敏開始了漫漫尋親路,至今已13年。最初,她根據記憶推斷,親生父母或許是住在巴南片區,因為解放牌汽車當時沒有過河也沒有過江,從家裏開到南岸江邊,也並沒有過夜。

  “我媽媽應該是個赤腳醫生,我記得我小時候常生病,都是她自己給我打針。我還記得生父好像姓周,我好像還有個姐姐。”憑著這些記憶,2003年開始,只要工廠有空閒,王敏每年都會到主城兩三次,在銅元局附近街頭髮傳單尋親。

  2013年,養父去世,王敏夫妻陪著兒子一起搬到重慶,在沙坪壩開了新廠,去銅元局一帶就更勤了,幾乎隔兩個月就會去一次。

  70歲的養母每次到重慶耍,都會主動要求和王敏一起去發傳單,“我也想在走之前幫娃兒了了這個願。”

  本報記者 石亨 實習生 劉妍君

  ■聲音

  “找不到,就一直找下去”

  十幾年間,銅元局臨江的輪渡碼頭已經消失,菜園壩長江大橋已立起多年。

  銅元局附近大街小巷裏的每一個變化,王敏都看在眼裏,異常熟悉,但親生父母的消息卻還是沒有……

  錢婆婆帶著她去過銅元局派出所,但因時間久遠,也並沒有找到什麼,王敏的決心沒有動搖,“我不知道什麼時候能找到,但我不會放棄,找不到就一直找下去!”

[責任編輯:尹賽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