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大陸  >   社會

福建破獲排污造假案:內部員工將取樣管插礦泉水瓶

2016年07月29日 06:53:47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內部員工潛入環保監控站房,將取樣管插入礦泉水瓶

  一隻礦泉水瓶 曝出造假大案(美麗中國熱點)

  核心閱讀

  日前,環保部公開通報了一批環保數據造假案件。環保監測數據,是環保執法的基礎。然而,環保數據造假現象卻長期存在、屢禁不止,且手段越來越隱蔽。遏制環保數據造假,需要讓造假行為付出更大代價,真正實現一處違法、處處受限。

  一名黑衣男子潛入企業監控站房,快速撬開氨氮線上監測設備的門,將監測儀器的取樣管插入隨身攜帶的礦泉水瓶內,整個過程不到一分鐘……這不是電影裏的離奇情節,而是最近福建省破獲的一起排污造假案的真實場景。

  這也是日前環保部公開通報的8起環保數據造假案之一。由於環保監測數據在環境保護中起著基礎性作用,環保數據造假危害甚大,但造假現象卻長期存在,在有些地方甚至成為“公開的秘密”。

  採樣樣口被干擾後,監測數據發生明顯變化

  “我們接到線上監測設備第三方運營公司反映,長業水務公司的氨氮線上監測儀器有異樣。”福建龍岩市新羅區環境執法人員介紹,今年2月29日的這條線索,引起環保部門高度關注,立刻開始了對該企業監控記錄的重點監察。

  新羅區環保局環境執法人員來到龍岩市環境監控中心,調閱了龍岩長業水務有限公司總排口監控站房的歷史視頻記錄。由此,這起排污企業員工潛入污染源監控設備房、不起眼的礦泉水瓶竟成作案工具的環保數據造假案浮出水面。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就在案件調查期間,居然有人故伎重施,監控再次拍到類似場景。

  礦泉水瓶裏藏著什麼貓膩呢?經過數據比對發現,在兩名嫌疑人做手腳前後,氨氮監測數據發生明顯變化。新羅區環保局負責人介紹,2月29日12時16分的監測數據為8.25毫克/升,顯然不達標,而在嫌疑人干擾數據後,14時16分的數據已降為6.405毫克/升。

  經調查,嫌疑人被鎖定為長業水務內部員工謝某和張某。“長業水務公司的監控設施已由政府委託第三方運營單位運作維護,排污企業不再負責污染源監控設施的日常維護,但企業員工擅自進入監控站房,故意干擾樣口的採樣監測,屬於篡改、偽造監測數據。”執法人員介紹。

  自動監控設備成造假重災區,造假手段隱蔽性強

  “龍岩長業水務公司這樣的違法行為並非個例。”福建省環境監察總隊調研員陳亮介紹,造假手段隱蔽性強,證據和現場易“毀屍滅跡”,給環境執法檢查帶來很大挑戰。

  “污染源自動監控儀器較為精密,一些非法業主為逃避監管,往往配備專人盯梢,造假方式也是五花八門。”陳亮介紹,例如破壞採樣管路,人為配製樣品或對樣品進行稀釋,致使自動監測數據達標;規避儀器採樣時段,使得監控採樣時總是排放達標廢水;故意閒置、不正常運作自動監控裝置;篡改儀器參數,改變數據修正值等等。

  此次環保部通報的案件中,有4起來自山東。在環保數據打假方面受到過環保部表揚的山東省環保廳,曾將環保數據造假手段歸納為“軟硬兼施”:軟體造假,包括修改參數、模擬數據等;硬體造假,則包括破壞採樣管路、加裝稀釋裝置等。造假手段技術含量高,隱蔽性強,消除痕跡快,調查取證難,在不少地方都具有普遍性。

  為了揪出越來越隱蔽的造假行為,環保執法人員要與造假企業鬥智鬥勇。“每次執法檢查都必須經過細緻策劃與週密部署。”陳亮説,執法人員不打招呼、不定時間、不聽彙報,直奔現場、直接排查、直取證據,一些違法企業常以為已被查處過,環保部門不會再去查,“抓住這種僥倖心理,運用‘順藤摸瓜’‘殺回馬槍’‘蹲守跟蹤’等戰術,一抓一個準”。

  儘管如此,環保數據打假的現狀仍然不樂觀。長期關注環保數據造假現象的公眾環境研究中心主任馬軍認為,環保數據造假在一些地區還是比較嚴重的,目前被發現的企業還是少數。近年來,第三方服務機構反覆造假的現象多有發生,尤其需要警惕。一家第三方機構往往服務多家企業,這其中既有壓力、又有誘惑,很容易成為排污企業數據造假的幫兇。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常紀文認為,國家重點監控企業線上監測系統建立起來以後,一定程度上遏制了造假現象,但造假仍然沒有完全杜絕。新環保法實施以來,明確偽造監測數據要被處以罰款和行政拘留,造假的少多了。目前,發達地區由於企業轉型和公眾監督意識增強,企業排污數據造假現象相對有所減少,中西部地區則相對多一些。

  專家建議提高違法成本,讓造假企業“一處違法、處處受限”

  遏制環保數據造假,顯然還需要更多“利器”。常紀文認為,遏制環保數據造假,需要立體施治,從完善立法、加強監管、信用制度建設、推動公民參與和資訊公開等多方面綜合發力。

  查處環保數據造假難,難在哪兒?馬軍認為,問題首先並不在技術上。對於有經驗的執法人員來説,儘管數據造假手段層出不窮,可是想要識別並不太難。一些地區地方保護的陳舊觀念,恐怕還是環保部門執法的主要束縛。環保數據不僅涉及企業經濟利益,還涉及地方官員政績,很多時候承載了太多壓力。

  而且,相比于環保數據造假的鉅額收益來説,環保數據造假的違法成本很低。

  在福建這起案件中,公安機關對謝某、張某作出了行政拘留五日的處罰。常紀文認為,目前的處罰手段是罰款和行政拘留,違法成本偏低,不足以起到震懾作用,應該加大處罰力度,真正實現造假企業“一處違法、處處受限”。在加大處罰力度的同時,完善環境信用制度非常有必要。對企業的限制不局限于法律處罰,應該將環保造假企業列入失信黑名單,在金融、信貸方面予以限制。

  專家指出,推動資訊公開和公眾監督,也是遏製造假的有效手段。馬軍認為,遏制數據造假,推動公開是關鍵,在國家重點監控企業名單之外,要將更多污染企業納入線上監測平臺。企業造假衝動越大,越需要各方對數據品質進行監管監督。讓排污企業既感覺到政府的壓力,也感受到來自於公眾的壓力。本報記者 智春麗 鐘自煒

[責任編輯:郭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