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大陸  >   社會

“家庭廚房外賣”走紅 你吃得放心嗎?

2016年07月27日 15:06:22  來源:金陵晚報
字號:    

  炎炎夏日,工作也忙忙碌碌,不少人都開始選擇叫外賣來解決自己的溫飽問題,不過,吃多了各類飯店的外賣,很多人卻又懷念起“家的味道”,於是,家庭廚房也逐漸流行起來,空閒的和有廚藝的人在家做飯,食客們擺脫了各類外賣平臺,吃到了“家常菜”的味道。不過,記者昨天發現,雖然出現了眾多“家庭廚房”的APP,不過南京未上線,而在朋友圈裏,此類家庭外賣還比較走俏。

  “家庭廚房外賣”火爆 法律難界定

  近日有媒體報道,一段時間以來,以“家庭做的飯多出來一份,正好有償共用給想吃的人”為宣傳語的APP火爆市場,其實就是家庭做飯菜供應不特定人群,“家庭廚房外賣”這一概念頗受追捧。然而,關於“家庭廚房外賣”的監管問題一直備受爭議。

  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相關負責人在談到“家庭廚房外賣”時表示,家庭廚房沒有法律界定,個人不支援甚至反對這種網路訂餐方式。

  當然,和此前朋友圈火爆的私人烘焙做甜品等有本質區別,做外賣主食,對於廚房的要求更高,記者也調查發現,大部分的白領對於這種朋友圈裏私家廚房的行銷,還是持可以嘗試的觀望態度,多少還是有些疑慮,“品質是不是真的像圖片裏那麼好?安全到底有沒有保障?真吃出問題怎麼辦?”由於沒有正規營業執照,這幾大疑點難以打消。

  幾款APP火爆但南京未“上線”

  昨天,記者了解到,目前市場上比較火爆的“家庭廚房”類APP有“回家吃飯”、“丫米廚房”、“覓食”等。“回家吃飯”上宣稱已有數萬名“家廚”註冊。記者昨天也是把這三款APP 一一下載,不過下載後發現,目前南京均不在已開放的城市名單中,無法使用。

  記者發現,“回家吃飯”APP就宣傳“小鍋小灶,到府審核,健康認證,人保保險”。記者更換了城市後試著註冊,發現這些“家廚”很多是退休在家的老人或家庭主婦。而經營者也都公佈了自己的實名認證、聯繫方式、健康認證和對商家廚房環境的檢測、到府認證等資訊,不過,由於是自己家做飯,所以生産經營許可證和餐飲服務許可證當然是沒有的。

  還有的APP報名頁面則提出幾點要求:年齡20-65周歲、持健康證、私家廚房不小于3平方米、至少有10道菜品等。“丫米廚房”有“消費者安全保障”和“商戶實名認證”兩項審核環節,其中“安全保障”是提交廚師和家庭廚房的合照、油和主要調料照片遞交審核,審核通過後即可完成認證。不過,廚師的資料則無法查詢。

  有人做“家庭廚房” 主動去辦健康證

  在南京,記者了解到,此類“家庭廚房”也有存在,雖然沒有APP的支援,不過,在微信朋友圈這一社交載體中,家庭廚房的生意倒也不錯。

  昨天記者找到做“家庭廚房”的戴小姐,來到了她位於新門口的家中,剛畢業沒多久的她目前就以此為業,主打日式料理,包括刺身和壽司等。記者看到,她的家裏比較乾淨整潔,不大的客廳已經被改造成了操作臺,而原本的廚房則被用來處理魚類和清洗等。

  她告訴記者,自己現在有穩定的客戶群,就是來自於朋友圈的傳播,她從大二開始受到外賣平臺在校園裏的宣傳啟發,自己又喜歡製作日式料理,現在已經月入上萬元。

  那麼,如何向客戶群保證食材的安全呢?她表示,對於整個操作化流程,她都可以透明化,“有客戶要我發製作的視頻或者圖片,包括環境等,我都可以滿足,現在不是有直播嗎,我也直播過整個製作過程,畢竟這也是我自己吃飯的地方,我的客戶好多都是熟人,我更多地把他們當朋友,誰會讓自己朋友吃得不乾淨呢?”

  她還告訴記者,為了讓客戶放心,她還專門去辦了健康證,食材也保證從來不隔夜。“既然做就要安心地去做,需要辦什麼證,都可以去辦,我就想安心做‘家庭廚房’。”

[責任編輯: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