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大陸  >   社會

“上海工匠”胡振球:農民工的創新小發明解決世界大難題

2016年07月21日 22:34:56  來源:台灣網
字號:    

  “上海工匠”胡振球:農民工的創新小發明解決世界大難題

  全國勞動模範、年僅31歲的農民工發明家胡振球。(台灣網 王文英 攝)

  台灣網7月21日上海訊 (記者 王文英)  胡振球,上海神舟汽車節能環保股份有限公司車間主任,2015年榮獲“全國勞動模範”榮譽稱號,他發明的純吸式道路清掃車是該公司自主研發的拳頭産品,並首創“卸料抑塵裝置”技術,獲得國家發明專利,解決了困擾世界的環衛行業二次揚塵問題。

  在神州汽車會議室經董事長陳傑介紹,記者方才知道站在自己身旁這位個子不高身材較瘦的小夥子就是“全國勞動模範”胡振球。原來胡振球今年只有31歲,九年前,他懷著進入大城市、找份好工作、當個好工人、過上好生活的夢想,從安徽來到上海打拼。經過一番艱苦分丟,年紀輕輕的他已從最初的普工晉陞為技師,先後獲得上海市十大工人發明家、上海市五一勞動獎章、上海市勞動模範、全國青年崗位能手、全國勞動模範等榮譽稱號,2016年當選為上海市閔行區總工會兼職副主席。

  家境貧寒棄高考  進城務工倍艱辛

  胡振球向記者介紹説,他出身在安徽北部農村,家裏還有一給弟弟,由於家境貧寒,在高考前幾天決定放棄高考進城打工,幾經輾轉,2007年來到上海。由於他文化水準不高,不懂技術,找工作很難,處處碰壁,差一點就回老家了。

  絕處逢生,柳暗花明。胡振球説,正當他絕望之際,上海市閔行區的民營企業神州汽車公司聘用了他,作為一家規模不大的民營企業,該公司不看重學歷,只要踏實肯幹就有發展空間,為員工成長髮展提供了很好的平臺,在公司經過一段時間的刻苦奮鬥後,他終於找回了自信。

  勤學苦問  與強者看齊

  剛進公司,胡振球暗下決心“做工人就要做個好工人”。胡振球説,他最初對於“好”字的定義是:踏踏實實幹活,不偷懶不懈怠。然而,工作了一段時間,他發現企業內的許多研發人員都是從各大知名院校畢業的碩士、博士生,常常能想出很多金點子,簡化工藝流程。在他看來,這些人才真正配得上“好”這個字,從此在他心裏就萌發了有朝一日也要成為他們這樣的人的念頭。可那時的他連圖紙都不會看。

  面對困難的他不氣餒不放棄,而是勤奮學習、刻苦鑽研,他常常在午休時間纏著有經驗的老師傅,請他們給講圖紙;一有空就往單位的職工書屋裏鑽,發奮學習,那時生怕前學後忘的他,還常常會將書上的重點知識抄下來,一條、兩條、三條,積累至今,已經記了滿滿的好幾本。

  他聯繫實際,學以致用,把知識轉變為能力,尤其是當上班組長後,把學到的管理、經濟和法律等基本知識運用到班組管理的實踐中,激發眾人智慧,發動班組工友們積極參加合理化建議活動,在崗位上不斷創新,為企業和社會貢獻聰明才智。此後他又續讀了工商管理的大專班,現在正就讀本科。

  百折不撓勇擔當  跟車吃土想方法

  除了勤奮學習和善於思考,胡振球説:“創新還需要百折不撓、勇於爭先的精神。”他發明的純吸式道路清掃車是神舟汽車公司自主研發的拳頭産品,該産品在2010年上海世博會期間為清掃巨量垃圾發揮了巨大作用。2014年五一前夕,遼寧盤錦市到企業訂了三台清掃車試用,車輛運過去得到的反饋卻説不好用,要求退貨。這是從來都沒遇到過的事,企業便派胡振球去一探究竟。他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來到現場,發現問題的確存在,可一連三天,他怎麼苦思冥想都沒有進展,而對方説,如果再找不到問題就要退貨。

  情急之下的第四天,他乾脆跟著車一路前行,車在前面開,他就跟在車後吃著汽車掀起的灰土細細察看。就在這時,他腦中靈光一現,原來清掃車前後兩排吸塵孔是平行的,吸口不在中心位置,才導致了吸不乾淨。如果把兩排清掃孔錯開,再把副吸的角度傾斜,內部加裝導流板,問題就可迎刃而解,此時的他興奮不已,立刻就同當地的工人通力合作,攻堅克難,一舉破解了難題,不僅避免了一次産品退貨,更重要的是增強了他立足崗位創新的勇氣和自信。這項在“火線”創新改革的新工藝,他把它命名為“傾斜復吸式”清掃裝置,極大地提升了路面清潔及物料回收的效果和效率,具有掃路不揚塵的優勢和減少霧霾的特點。

  2015年獲得全國勞模稱號以後,更增強了胡振球立足崗位創新的熱情和信心。在研發純吸式道路吸塵車的基礎上,他又首創了卸料抑塵裝置技術,在國內首次提出了卸料抑塵理念,並用簡便的結構實現了這種理念,實踐表明,此裝置有效地解決了專用清掃車倒灰揚塵的問題,浮塵揚起量減少90%以上。徹底解決了二次揚塵問題。並取得國家發明專利。

  同樣,在産品技改方面,他認為在“網際網路+”時代 ,一個創新的産品,硬體好,軟體也必須得好。於是,在他和團隊孜孜不倦的努力下,將環衛專用車的推廣與智慧化管理模式的打造相結合,運用品質監控系統,讓智慧環衛的理念在現實中得到廣泛運用。車輛在使用過程中不只是吸凈率高,沒有二次揚塵,而且在油耗管理、駕駛員管理、車輛運營管理等手段上進行了提升,幫助客戶達成了向管理要效益的目的,不僅提高了市場競爭力,也給環衛行業管理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改變。

  當個好工人 成就工匠夢

  為了持續創新,他所在的神舟汽車公司今年又設立了“工匠基金”,為培育創新人才提供資金保障。胡振球認為,目前大家都在談工匠精神,而隨著自動化、資訊化、網路化的應用普及,社會生産已逐漸由手工時代轉化為科技含量更高的時代。在企業裏,工匠精神應提升為團隊人員分工協作的優勢組合,個人的成功創新只是一個方面,而團隊的整體持續創新才能代表真正的工匠精神。為此公司專門為他建立了“勞模創新工作室”,在他的帶領下,工作室涌現了一個又一個的創新能手。

  “當個好工人,成就工匠夢”的信念,使胡振球的發明成果逐漸從最初的小改小革,變成各類專利和效益。幾年來,他共完成技術革新50多項、技術攻關10多項、發明等各種專利14項。2012年,在上海市閔行區總工會的幫助和支援下,他參加了第七屆國際發明展覽會,他的清掃車吸塵口避讓裝置發明專利榮獲“金獎”。

  胡振球如今雖然挑起了中層領導的擔子,管理著一支60余人的團隊,但他仍然心繫生産,力爭在生産實踐中通過革新創造提升效率、提高品質。他的徒弟王金棟説,胡振球雖然現在雖然不是每天都下車間親自操作,但天天都會到車間檢查巡視,一旦發現問題立刻召集大家儘快想辦法解決,除了對手下員工進行口頭指導外,胡振球也經常親自動手做示範。

  胡振球在採訪接近尾聲時對記者表示,現在他的夢想就是成為一名“大國工匠”,帶著責任感和使命感去工作,在專業領域永不止步,把普通産品做到極致,推陳出新,追求完美,使自己真正成為專注于細節、專注于創新、專注于品質,並創造高效勞動價值的“工匠”型人才,為社會創造更多的奇跡和智慧。(完)

  “上海工匠”胡振球:農民工的創新小發明解決世界大難題

  胡振球在車間進行機械安裝工作。(台灣網 王文英 攝)

[責任編輯:李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