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大陸  >   社會

“醫二代”:當醫生並沒那麼糟糕 長大後我就成你

2016年06月27日 09:10:00  來源:中國青年報
字號:    

  從小在醫院長大,放學後沒人督促寫作業,經常要老師幫忙送回家……這些醫生的孩子如今有了一個新稱呼“醫二代”。日前,在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舉行的畢業典禮上,畢業後將與母親共事的郭翀作為學生代表發言,“長大後,我就成了你”。

  郭翀是上海交大醫學院兒科學碩士畢業生,畢業後,她將前往福建省婦幼保健院兒保科工作,與她的母親在同一所醫院的同一間科室。中國青年報中青線上記者了解到,與此前媒體報道的“醫生普遍不贊成下一代學醫”“‘醫二代’大多棄醫”的報道不同,實際上,上海交大醫學院有相當一部分學生來自“醫二代”群體,且這些學生畢業後的第一份工作90%以上都在醫院。

  “醫患情”埋下從醫的種子

  此前,“醫二代”出於對緊張的醫患關係擔憂而放棄從醫的説法比較盛行。幾乎每次發生醫患糾紛,醫生被患者砍傷或者襲擊致死後,都會引發一陣有關“未來誰來當醫生”的爭論。然而,在記者採訪的“醫二代”心目中,從小耳濡目染的“醫患情”反而是他們從醫的重要原因。

  臨床醫學專業八年制(法語班)畢業生虞文嫣畢業後會在瑞金醫院血液科工作,她的父親是上海解放軍八五醫院心內科的一名主任醫師。她告訴記者,自己從小在軍醫大院長大。小時候,對父親工作印象最深的就是“逢年過節接不完的電話”,很多病人或病人家屬都會在節日給醫生打電話,送祝福。

  “我一直覺得爸爸的工作很偉大。”虞文嫣説,“有的病人離世多年,他們的家屬還會長期堅持看望父親,這説明醫患之間,關係很好。”

  臨床醫學專業五年制畢業生周辰,從小是在鄉鎮衛生院“混大”的。如今,他在讀完5年醫學本科後,選擇了冷門的兒科學專業攻讀碩士。他的母親是湖北荊州公安縣毛家港鎮衛生院的一名護士。母親不知道的是,“從醫”的種子,從他小時候就埋下了。

  “有一次跟著媽媽進手術室,患者害怕得直髮抖,媽媽全程一直握著她的手,直到手術結束。”周辰告訴記者,他為母親的這一行為感到無比自豪,“媽媽這是真心在為他人付出,我也願意這樣”。

  最近,周辰的導師收到一封從美國寄來的信,寫信人是導師十多年前的一名“小患者”。十多年前,這名罹患白血病的孩子得到救治,如今赴美讀書,仍沒忘記當年的“救命恩人”。

  “雖然只是一封信,但把整個科室感動得不行。”周辰説,近年來媒體對醫患糾紛事件報道較多,使得醫患之間“感覺有些不對”,“真正的醫患關係,大多數的時候是溫暖”。

[責任編輯:郭碧娟]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