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時政 | 本網快訊 | 兩岸 | 國際 | 港澳僑 | 熱點新聞 | 大陸縱覽 | 社會 | 財經 | 教育 | 軍事 | 科技 | 傳媒 | 奇聞趣事 | 新聞發佈會 | 新聞人物

“90後”在行動:社會公益事業的新生力量

時間:2012-08-13 14:27  來源:新華網

  在孩子們本該享受快樂假期的8月,6歲的陽陽又一次來到北京大學第一醫院,等待她的是從1歲起每半年就要進行的更換透析管手術。孩子患有先天性尿毒症,是這個年收入僅3萬元家庭的“不可承受之痛”。

  不過,這次由愛心人士捐贈的手術費用,可以讓小女孩的父母稍稍緩口氣。讓他們意外的是,這筆捐款來自於一個成立不久的青少年公益組織——“‘90後’在行動”。

  這是一個主要由中國和加拿大籍華人青少年組成的公益組織,旨在幫助器官功能衰竭且家庭貧困無法得到及時救助的人。雖然成立不過數月,但成員已發展至上百人。

  “勿以善小而不為。我們憑藉自己的力量募款,雖然暫時僅為陽陽籌集到2萬元,尚不足以支付換腎的費用,但多少能幫一點。”“‘90後’在行動”負責人陳昱衡説。在他看來,青少年聚沙成塔的愛心也能迸發出一股強大力量。

  年僅16歲的陳昱衡出生於中國,現就讀于加拿大多倫多約克中學。西方國家十分鼓勵青少年參加義工活動,通過與社會的“親密接觸”培養孩子們的責任心和公益心。這讓陳昱衡頗受觸動,也讓他萌生了聯合中國和加拿大籍華人青少年共同參與公益活動的想法。

  暑期中國愛心計劃正是“‘90後’在行動”成立以來的第一次重要活動。陳昱衡、谷政道和張藝誠3個大男孩利用假期回到中國,除了為陽陽在手術前加油、鼓勁,還來到專門服務於聽力障礙兒童的北京莎利文康復中心從事義工活動。

  記者在康復中心看到,儘管口齒不清,但這群特殊的孩子用自己的方式表達了對遠道而來的大哥哥的歡迎:拿出自己最得意的“畫作”展示給新朋友,並不時比劃著“V”的手勢。

  康復中心的負責人張永根告訴記者,作為民辦非營利機構,中心來自全國各地的聾兒數量逐年增加,且大多家庭貧困,而運營經費不足導致師資力量十分緊缺。但讓他欣慰的是,現在有越來越多年輕人加入了志願者行列。

  “目前康復中心‘90後’志願者佔總數的70%左右。我相信,他們播撒的愛的種子,一定會為無聲世界裏的孩子帶去不一樣的美麗。”張永根説。

  “我們力所能及地做善事,也希望外界能改變對中國‘90後’的一些不好印象。”陳昱衡的想法獲得了很多同齡人的支援。

  長期以來,受中國計劃生育政策影響,大多為家中“獨苗”而備受寵愛的“90後”被貼上各種標簽:“草莓一族”“嬌生慣養”“個性張揚”“不堪壓力”……但風口浪尖上的孩子們並不認同這些説法。

  “我們想證明,回饋社會、奉獻愛心並不是大人們的專利,哪怕我們只是捐出一點零花錢給需要的人。”“‘90後’在行動”成員、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高二年級的李夢旭用簡單的話語道出了她對慈善、公益的理解。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愛心的匯集才是力量的源泉。在加拿大,“‘90後’在行動”成員謝逸飛、王皓明繼續積極地為陽陽籌款;在中國,北京大學附屬中學的高中生計劃定期組織同學到莎莉文康復中心做義工。

  這些“90後”在公益道路上邁出的第一步也在感染著其他人。

  “我想過可能會有人來幫我們,但從沒想過會是‘90後’的孩子。”陽陽的母親周女士告訴記者,她希望有一天,自己的女兒健康成長,也能接過這些“90後”的愛心接力棒。(記者譚喆)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兩岸新聞  臺灣新聞

分享到:
編輯:王怡然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