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發表評論稱,恰恰是網路的隱匿性,降低了網民參與網路討論的風險,使得螢幕背後的網民擁有了“法不責眾”的心理保護。此外,論壇等群體性討論形式,加上文字傳播的特點,容易讓網民獲得某種想像的群體認同感,並在此激勵下走向極端。
“三文魚”認為,在這種“激勵”下,網路暴力走向現實世界已不是問題,“問題在於,還會有多少網路暴力走進現實”。 (記者 王帝 實習生 蘇希傑)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兩岸新聞 臺灣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