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自去年京港澳高速河南信陽段“7 22”客車燃燒致41人死亡事件發生後,超長途臥鋪客車安全問題已經引起國家有關部門的高度關注。去年12月31日,工信部和公安部聯合發佈632號文件,規定在臥鋪客車安全技術標準修訂公佈之前,工信部暫停受理臥鋪客車新産品申報《公告》;自今年3月1日起,相關臥鋪客車産品暫停生産、銷售,工信部暫停全部臥鋪客車産品《公告》,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暫停辦理臥鋪客車註冊登記。
“近年來,我國航空、鐵路運輸迅速發展,人們出行可供選擇的方式也更多了。但是,不管哪種交通方式,都應當把生命至上、安全第一放在交通發展的第一位。”應朝陽表示,取消超長途汽車客運迫在眉睫。
如果防護墻能夠“生根”
悲劇本可避免
“事發時,肇事車輛先撞倒公路右側的波形護欄,並將護欄外側一堵長約20米的防護墻撞翻,沿路面右側滑行至前方高架橋。”周少洪説,“由於護欄偏低,車頭被護欄翹起,整個車身滑至高架橋時‘騎’在了高架橋護欄上,並滑行22.6米,隨後,車輛側翻墜入山谷。”
據實地測量,事發路段的波形護欄僅高於路面70釐米,剛剛達到行業設計規範(《公路交通安全設施設計規範(JTG D81-2006)》)的下限要求。“無論是高度還是強度,目前的護欄都是按照現行規範對小客車的防護要求來設計的,對大客車和大貨車難以發揮安全防護作用,與當前公路大型客貨車輛流量大的現實情況極不適應,亟待對現行設計規範進行修改。”應朝陽説。
同時,記者在事故現場看到,被撞倒的防護墻內只有水準方向的鋼筋,沒有垂直方向的鋼筋,防護墻與地面基礎僅依靠水泥砂石灌漿連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