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目前該網友公開的名單,明顯是某個統計中的一部分,而且記錄方式比較特別。藥品名稱都是簡稱,包括清喉、胃腸安等;而清喉分成10d和6d兩種,通養分成240s和320s兩種,記者查詢得知,d應該代表袋,而s則代表粒,這代表不同的包裝規格。在名單中,有專門的“費用”一欄,每位醫生對應著7月、8月兩個金額。總體來看,金額最少0元,最多1577元,但大部分都在100元、200元、300元左右。但不少醫藥界人士表示缺乏更多的資訊看不懂這個表格,費用是否回扣有待商定。名單中的河北省唐山市某二甲綜合醫院一位女醫生告訴記者,自己並不認識王景水,也沒有收過回扣。
行內人士:本能反應醫生太窮了
有醫藥公司市場經理告訴記者:“看到名單,我本能反應是,醫生太窮了。”他舉例説,費用一欄中,某醫生對應的金額是49元。“即使這名網友説的是真的,我認為醫生是不會收的。你有求於我,送49元給我?”他同時指出,這個費用不能狹隘地認為是回扣,有時大企業會以地區為單位做活動,也會給醫生一些支援。
“客觀地説,國內一些醫生就某幾種藥收取回扣的情況是存在的。但如果內地醫生像國外醫生的待遇那麼好,這些小錢醫藥代表是不好意思列在上面的。”他説,名單中提到的醫院有的是地區二甲,醫生的月收入只有一兩千元,“但這些醫生學醫學了十幾年,還要不斷考試。即使收取回扣,也很難説醫生的人品怎樣,必須要考慮到他的生存環境。”一名名單上的醫生告訴記者,自己每個月連獎金都算上約有2000元,“壓力很大,工作不好找。”
被稱為國內最大的醫學交流平臺“丁香園”昨天也將該微博稱之為“藥品回扣門醫藥代表的中國式良心發現”。但這條轉發卻得到一些網友的反對。網友“愛喝咖啡的食人花”就認為,在博主的真實身份和目的尚未清楚的時候,怎麼能稱之為良心發現?“再説了,也不問問發表的人,自己到底賺了多少錢?什麼責任都推給醫生了,以後生病了還要看醫生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