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時政 | 本網快訊 | 兩岸 | 國際 | 港澳僑 | 熱點新聞 | 大陸縱覽 | 社會 | 財經 | 教育 | 軍事 | 科技 | 傳媒 | 奇聞趣事 | 新聞發佈會 | 新聞人物

男子深山當獸醫22年 無人幫忙打針時與豬兜圈

時間:2012-04-17 15:26  來源:湖北日報

  1日,秭歸縣梅家河鄉,山谷裏的小鎮,煙雨氤氳。

  縣裏在這裡召開生豬産業發展座談會後,譚志銳和胡學兵午飯坐到了一起。

  譚志銳44歲,梅家河鄉獸醫,入行22年,在當地小有名氣。胡學兵48歲,是梅家河鄉尤家灣村的養豬大戶,近幾年沒少找譚志銳幫忙。

  麻辣魚火鍋、朝天椒炒臘肉,配上小酒,二人面頰泛紅,興致漸濃。胡學兵請譚志銳給他的豬打防疫針,譚志銳説預約排滿了,忙不過來。“再乾一杯,成不?”“咕咚”一口,胡學兵一杯酒下肚。譚志銳答應了。

  梅家河鄉地處秭歸縣西南邊陲,距縣城120公里,山高路窄。記者乘摩托車隨二人行駛在盤山路上,3米來寬的土路滿是泥濘,路邊是一眼望不到底的山谷。

  胡學兵家在半山腰,屋下山坡上建有數個大型豬舍。幾年下來,他共投入50萬元,現年出欄生豬500頭,去年純利潤達12萬元。“政府對生豬養殖大戶很重視,希望我年出欄生豬800頭。可生豬防疫治病問題突出,請個獸醫難啊!”胡學兵又喜又憂。

  譚志銳卻道出了獸醫的難處:“現在鄉里獸醫日子更苦,幹這行的人越來越少。”他介紹,2008年以前,生豬防疫實行“五包三賠一到戶”制度,一頭豬,除3元檢疫費上交給鄉畜牧局外,還向獸醫交16元服務費。2008年獸醫體制改革,一村只設一個獸醫崗位,“五包三賠一到戶”隨之取消,養殖戶只需向畜牧局交檢疫費,無需向獸醫繳納任何費用,在崗獸醫一年工資只有財政以錢養事的經費5000多元,收入銳減。

  譚志銳説,現在許多下崗獸醫外出務工,一個月就能掙三四千元,在崗獸醫只能靠養殖戶給點辛苦費作為額外收入,該收入一年不到1萬元。加上以錢養事的5千多元,也才15000多元,收入還是不高。

  言語間,譚志銳行頭已換齊,縱身一躍進入豬圈。

  先給小豬打針,譚志銳如老鷹捉小雞般,把小豬的耳朵拎起,瞬間完成頸部注射。

  難的是大豬。譚志銳説,以前給大豬打針都是兩個人配合,如今獸醫人員緊缺,養殖戶多是上歲數的人,沒法幫忙,所以他現在不得不和大豬在豬圈裏“兜圈子”。

  “只能先把它累趴下,再打針。”譚志銳邊説邊和大豬在豬圈裏兜圈,跑了近2分鐘,豬累了,譚志銳才有機會上前注射。

  十來個豬圈“跑”下來,譚志銳衣服濕透了,倚著樹抽煙。他建議:“養殖戶手頭寬裕了,才願多給獸醫點辛苦費。可現在全鄉生豬大戶只佔10%,散戶佔90%。雙匯、雨潤等肉類企業只和大戶簽産銷合同,散戶只能等著豬販子來收。大戶一頭豬利潤200多元,散戶難賺到100元。希望政府牽頭組建專業合作社,把散戶組織起來,提高議價能力。”

  “不是為陪老婆孩子,不是熱愛這份工作,我早轉行掙大錢去了。”譚志銳説罷騎上摩托車,奔下一家養殖戶,轉眼消失在山路盡頭。當獸醫22年,譚志銳已跑遍了梅家河鄉101平方公里的每寸土地。

  就獸醫隊伍問題,秭歸縣農業局局長郭清軍表示,縣裏將提升獸醫財政保障水準,縣農業局將把獸醫隊伍建設和合作社産業發展結合起來,通過經營性收入,提高獸醫工資待遇,並培養更多的基層專業技術人才。

  人們期待,獨行在深山裏的譚志銳不再孤單。(見習記者 劉天縱 通訊員 王明東 屈冬雲)

  新聞中心 兩岸 社會 國際 臺灣頻道

分享到:
編輯:王怡然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