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專家看來,這種不均衡,一方面表現在機構養老、居家養老、社區養老,這三種主要養老形式發展不均衡上。在我國,居家養老的負擔正在加重,社區養老的相關服務和水準尚未成熟,因此機構養老的短缺問題就顯得比較重要。如果社會化養老服務完善了,有一部分現在需要進養老機構的人,可以通過居家和社區服務來解決養老問題,就能化解機構養老相對不足的情況。
而不均衡也表現在社會養老資源的分配上。
根據相關部門提供的數據,在我國300多萬名入住養老機構的老人中,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老人僅有25萬左右,而全國失能老人總數在1100萬人以上。也就是説,失能老人入住養老機構的比例並不高,而這部分老人是相對來説更需要入住養老機構的。
此外,民營養老機構和公立養老機構的服務水準、入住情況也有很大的差距,造成了養老機構相對不足的情況。
杜鵬指出,要實現養老機構的充分配置,努力的方向應該是大力發展居家養老服務,使老年人盡可能在社區得到幫助,從而使老人的入住養老機構時間推遲、不能自理老人佔入住養老院的比例提高、養老機構入住情況均衡。
實現這種理想的養老結構,改變養老機構資源不均衡的情況,需要對現有的養老機構相關政策進行適當的調整。現有養老機構是按主辦機構定向扶持的。如果能基於服務水準、服務能力,對養老機構進行動態考察,從而擇優扶持,效果會更好。也就是説,無論公辦民辦,只要辦得好,都能獲得補貼,補貼隨著失能老年人的入住機構走,在同樣的服務標準下,誰照顧失能老年人多就得到補貼多。這樣將更加有助於機構養老的良好發展和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