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的身份證叫“口卡” 戶口本叫“戶卡”
填寫項目多達28項,遠比現在的身份證詳細,沒照片則要登記十指指紋
記者注意到,眼前近200萬張民國戶籍卡分為兩種,小一點的收錄個人資訊,大一點的則是以戶為單位。同行的南京市檔案局接收整理處王偉副處長釋疑説,“它們分別叫做口卡和戶卡。”較之當代,前者類似身份證,後者則相當於戶口本。“戶卡中除了家庭外,有一部分以工作單位或者軍隊編制為戶,戶主就是上司或領導,類似于現在的集體戶口。”
記者對60多年前的“民國身份證”更感興趣。那些斑駁字跡、泛黃照片,仿佛都在訴説著當年這座城市中的斯人舊事。而細細端詳卡片,填寫項卻遠比如今的身份證詳實——姓名、性別、年齡、住址、籍貫、教育程度、職業、與戶主關係之外,如果沒有照片,還要註明外貌特徵、左右手指紋等,粗略數一下竟有28項之多。
值得一提的是“身份證號”。王偉告訴記者,民國的身份證號碼由字和號組成,字代表居住于南京哪一區,“對比現在的話,一區是玄武區、二區白下、五區建鄴、六區鼓樓、七區為下關,而秦淮區是當時的三、四區……”
“身份證”上有的有照片,如果沒有照片,會在特徵欄註明“左撇子、麻子臉”等特徵,此外還要標注雙手指紋——當然,沒有現在的掃描這麼先進,是登記“鬥”和“箕”:10個格子代表10根手指,鬥就畫○,箕就畫△。
看卡片上那些職業,從教授到軍政大員,從賣燒餅到拉人力車,從務農到持家……生活的氣息撲面而來。它們就像一扇扇門,門內曲徑巷陌,去往的卻是同一幅民國經卷、旖旎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