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時政 | 本網快訊 | 兩岸 | 國際 | 港澳僑 | 熱點新聞 | 大陸縱覽 | 社會 | 財經 | 教育 | 軍事 | 科技 | 傳媒 | 奇聞趣事 | 新聞發佈會 | 新聞人物

評論稱中國公益透明遇體制困境 壟斷貧困均為誘因

時間:2012-02-13 16:34  來源:京華時報

  2012年春節剛過,小益益事件再度讓人們對2012年的中國公益機構開始了新一輪的質疑,中國公益機構究竟應該如何面對質疑?公益機構難以透明的原因有哪些?在公益領域誠信遭受巨大挑戰的背景下,中國公益應如何前行?2月10日,兒童希望救助會(以下簡稱兒希會)執行主任兼理事長張雯、南都公益基金會理事長徐永光、媒體人郭宇寬做客騰訊燕山大講堂,與騰訊公益主編楊子雲共同結合小益益事件談中國公益機構的透明化問題。

  面對面尋找質疑真相

  記者:請問張雯女士,為什麼兒希會在小益益事件發生後會遭受一系列質疑?

  張雯:我不知道為什麼總是被人質疑,質疑的背後可能是有一些對機構的看法。我們有幾大項目,其中之一是“兒童希望之家”,在北京的四合院裏請了專門的老師照顧20個到北京來做手術的孩子,小益益是其中一個。大家質疑我們的財務,2008年開始我們在網上的捐款就可以查到,但做到現在發現公開不是説做就能做好的,因為有很多細節,尤其在網上,別人不知道這個數字背後的相關背景和情況時,只看到數字,就會對比,比如質疑小益益的醫療費用,在網上一查只有400塊錢,但屍檢費用卻多得多,這麼一對比,就會引起很多人情緒上的憤怒,實際上我們的醫療費用比公示的多得多,只不過我們的很多資源是以捐款的形式幫孩子做針灸與康復,但這部分卻沒有在財務中體現出來,人們不了解情況時就會質疑,所以行業內部要探討,怎樣做才能夠得到大家的信服;第二,資訊公開還需要有一個相對信任基礎。我們現在在努力,讓大家了解到更全面的情況,但這需要一個過程,希望大家能夠幫助我們。

  郭宇寬:在這個事件中,有兩個觀點我不是很同意。一個觀點是:公益組織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要質疑。我在網上看的質疑,比如説這個小孩的屍檢為什麼要花1萬多,小孩的照片怎麼會流到社會上等等,這些需要組織自證清白。我對兒希會並不了解,但我覺得,要面對面去回應質疑,這就比較有説服力,因為當下有一種現象,很多人都選擇通過微博發表各種觀點,但面對面求解真相最容易;第二,什麼樣的公益事業最應該受到質疑?一是從籌款途徑來講,如果是一個私募(即非公募)基金,應該少受一些質疑,為什麼?因為他們是自己出錢做事。但對於公募基金,向社會募捐的,大家的關注和質疑應該多一點,因為這是一個壟斷資源,公募基金會是向社會募捐,社會就應該對它加強監管。

分享到:
編輯:張曉靜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