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時政 | 本網快訊 | 兩岸 | 國際 | 港澳僑 | 熱點新聞 | 大陸縱覽 | 社會 | 財經 | 教育 | 軍事 | 科技 | 傳媒 | 奇聞趣事 | 新聞發佈會 | 新聞人物

網路代理分手興起 設局離間勸分不勸和被指缺德

時間:2011-11-20 14:15  來源:工人日報

  繼“代理髮帖”、“代理排隊”等網路代理服務方興未艾後,網路代理分手也悄然興起。年輕人在網路上找到代理人並付費,讓他們替自己向戀人説出“難説的再見”,並解決分手過程中産生的各種矛盾和問題,但隨即強大道德壓力接踵而至。

  網路分手代理火爆

  王寧和張月是生活在南方某市的年輕情侶,半年前一見鍾情,確定了戀愛關係,後來兩人感情出現了問題,當王寧提出分手時,張月卻想方設法地拒絕。無奈之下,王寧在網上找到了一家分手代理服務公司,代理服務公司在收取了150元服務費之後,解決了他的問題。

  這是一家網上分手代理商給記者提供的真實案例。近些年來,網上分手代理逐漸興起,僅在淘寶網上輸入“分手代理”,就能搜索到四五十家店舖。

  記者採訪了幾家店舖發現,有些店舖 “生意紅火”,根據註冊地在廣州的一家店舖主人的介紹,開張第一天,就接了兩單生意,“而且是在沒任何宣傳的情況下。”他特意強調道,他告訴記者,一年前網路分手代理還非常少,自己也是靈機一動想到這個點子。

  這名店主向記者表示,目前網路上,物品交易太過成熟,很難創業,只有“服務業”還可另辟蹊徑,有做的空間。

  勸分不勸和

  分手代理是怎麼樣“拆散”一對對戀人的呢?網路“分手大師”們各有高招。一名網名叫“冷眼旁觀”的店主告訴記者,對於不同情況客戶,會採用不同的方式,通常情況下,會勸説雙方好聚好散,當這一招不奏效時,就要“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了。

  “冷眼旁觀”給記者講述了自己接手的真實案例:男女雙方感情破裂,當男方提出分手時,女方以自己已懷孕為由進行要挾,男方發現女方在欺騙自己,卻無能無力。男方找到了分手代理,代理制定了一套方案。通過網路、電話等渠道,假扮三個角色:女方老同學、男方前女友、男方父母,“女方老同學”通過與女方聊天,獲得女方沒有懷孕的證據;“男方前女友”則通過網路與女方聯繫,暗示“男方父母”對兩者的戀愛關係不知情,解釋了男方緣何遲遲未帶自己去見父母的原因。經過一番鋪墊,“全劇”的高潮來臨了:女方必然會要求男方儘快帶自己去見父母,這時,代理會安排“男方父母”打電話給女方,告知女方,“老同學”是自己安排來試探的,他們已掌握了女方欺騙男方的證據。這樣一來,女方無法要挾男方,“和平”分手一事也就水到渠成了。

  記者發現,利用網路、電話等方式提供“服務”是網路分手代理的主要手段,而面對面交流是不得已才會用的。業內人士透露,如果勸説無法奏效,最常用的方法就是離間了,而離間也絕不是“説對方壞話”那麼簡單,他們會針對對客戶的具體情況量身定做一套方案。

  道德困境如影隨形

  對於網路分手代理勸分不勸和是否有損道德時,北京的一家網路分手店店主告訴記者,如果已無感情的情侶非要生活在一起,對雙方都是痛苦的事情,當他們沒有勇氣或者辦法來解決這個問題,那麼分手代理是在為他們提供一種可使雙方都解脫的服務。

  可儘管如此,也有不少人認為,網路分手代理並不道德。一名接受採訪的女士告訴記者,她認為依靠網路分手代理來分手的人“已經把感情模式化”了,“並不是所有談戀愛的人會用這種方式。”她的同事也向記者表示,儘管網路技術的發展和人們觀念的轉變,使網上分手代理有了市場空間,但是大多數人對這種“勸分不勸和”的生意還是持觀望或反感情緒。

  有專家表示,網路分手代理作為一個新生事物,難免要受到道德層面的質疑,而且設局、離間的方式方法有損個人隱私,索取證據方式亦有不當,操作不當的話會觸及法律底線,更可能引發民事訴訟。年輕人在感情問題上應當秉持寬容的心態和謹慎的做法,避免給自己造成一生的遺憾。

  新聞中心 兩岸 社會 國際 臺灣頻道

分享到:
編輯:王怡然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