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時政 | 本網快訊 | 兩岸 | 國際 | 港澳僑 | 熱點新聞 | 大陸縱覽 | 社會 | 財經 | 教育 | 軍事 | 科技 | 傳媒 | 奇聞趣事 | 新聞發佈會 | 新聞人物

光棍節折射變化中的婚戀觀 熱鬧背後藏著無奈

時間:2011-11-11 08:44  來源:中國新聞網

  光棍促銷季、單身派對套餐……商家們的“節慶戰役”又一次打響,網路上,光棍證書、光棍T恤也成了最近熱賣的潮品,這一切都瞄準在2011年11月11日,這個被網友稱為“世紀光棍節”的日子。如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把單身當作一種時尚潮流來慶祝,在戲謔娛樂的背後,有他們婚戀態度的改變,也有迫於婚戀壓力的無奈。

  “我光棍,我驕傲”:越來越多的“主動單身”

  11月2日,在人流密集的北京西單商業區,四個女孩扯起了一條寫有“今年光棍節,堅決不光棍”的橫幅,以此宣誓要在光棍節前找到自己的伴侶,告別單身。

  在網上,“2011讓我們脫光”的口號被網友們推為這個“世紀光棍節”的主題,單身一族希望在這天收穫愛情,就此“脫光”,情侶們也希望在這個“有意義”的日子裏登記結婚,牽手一生。但是,“這畢竟是個光棍們的節日”,還處在單身狀態的李心怡絲毫沒有打算趕在這個“光棍節”之前找到另一半,她已經和幾個單身好友約好,和往年一樣,在11月11日晚上他們將舉行又一年的“單身大聚餐”。

  今年已經28歲的李心怡在北京一家網遊公司做市場運營工作,從大學畢業之後她就再沒談過戀愛,“剛工作頭幾年,光顧著讓自己穩定下來,一心忙著努力工作,後來就慢慢‘剩’下了,現在雖然年齡大了,但我還是覺得感情的事情不能將就,可遇不可求的事情沒必要給自己壓力”,李心怡説她是那種從“被動單身”成功轉向“主動單身”的典型。

  李心怡坦言雖然家人介紹的相親機會也不少,但是她還是更相信緣分和自己感覺,“尋找真愛的路上,我並不著急‘脫光’”,她介紹,在她周圍的朋友中,主動單身已經是種潮流。

  正如李心怡説的那樣,隨著人們對生活方式選擇的多元化,如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摒棄“男大當婚,女大當嫁”的傳統思想,並不迫於年齡壓力為了結婚而結婚。

  對此,在北京一家心理健康諮詢中心從事婚戀心理諮詢的顧女士介紹,現在處在適婚年齡的年輕人以80後為主,而且多為獨生子女,獨特的成長環境讓他們比較不容易受到傳統思維模式的束縛,伴隨著漸趨開放的社會環境,這代人的婚姻觀、價值觀都發生了改變。

  顧女士分析,從小就追求個性獨立的當下年輕一代,他們對待婚戀感情時更看重思想的交流,喜歡跟著感覺走,要求有共同語言;就社會環境來説,由於多種原因導致了中國社會結婚年齡整體後移,加上如今不婚族、晚婚族的增多,這些都使社會對單身現象更加包容,年輕人對適婚年齡的焦慮感也在逐漸降低,“剩男剩女”已經不再代表著“老大難”。

 “談情説愛不容易”:“剩”問題或越發嚴重

  對於“剩男”與“剩女”的形成,網路上流行著各種版本的解釋,其中有一種推理是從“男強女弱”傳統家庭觀念入手。

  這種解釋先將人們按個人綜合條件的高低依次分為ABCD四個層面,於是A男選擇B女,B男選擇C女,C男選擇D女,那麼剩下了D男和A女,便成了當今的“剩男、剩女”。這種現象也被網友調侃為“旱的能旱死,澇的能澇死”。從個人條件來看,此解釋還推導出社會中的“剩女”多是因為條件優越而選擇性的剩下,而眾多“剩男”才真正面臨著婚戀壓力,

  網友們給出的各種分析,其科學性可能值得商榷,但是從中國人口結構的發展變化來看,“剩男”問題似乎更需要社會關注。由於上世紀70年代開始中國人口出生率的快速下降,以及80年代以來出生人口性別比的持續攀升,在本世紀的中國婚姻市場上,男性婚姻擠壓矛盾加劇將成為必然。

  從1982年到2010年,在中國的四次人口普查數據中可以看出,性別比例失衡的狀況一直在不斷加劇,2010年的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就顯示,中國出生人口性別比已經達到了118.08。這意味著,按比例來説,100個女孩要面對118.08個男孩,而且這還是一個平均數,在一些省份這個比例甚至超過了130,據推斷,按照這個比例,到2020年中國將會出現3000萬“單身漢”。

分享到:
編輯:吳怡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