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的看來,“90後” 有獨特的思想特徵,一方面,他們享受著國家快速發展帶來的成果,感受著中華民族復興的希望,思想主流也是積極、健康的,他們愛國愛黨、樂觀自信、快樂向上。“90後”在關鍵問題上的表現是令人欣慰的。他們中許多人積極參與公共事務,比如網上流傳甚廣的16歲廣州“舉牌男”;又如汶川地震中那些“90後”表現出來的堅強與擔當,還有救落水少年而犧牲的三位大學生等,都是“90後”的優秀代表。
另一方面,他們又有著對國家未來的疑慮、對個人前途的擔憂,一些人甚至有悲觀情緒。許多人正在經歷“成長的煩惱”。總體上來説,“90後”是比較理性務實、厭煩説教、注重自我的一代。例如,作為青年人,他們一般都有遠大的理想,但是在求學、選擇專業、就業、建立家庭等方面,又比“80後”還務實。又如,他們積極參與社會公益,卻不喜歡被動員。
如何引導和教育“90後”關乎中國未來
恩格斯説過一句話:工人階級的未來,整個人類的未來,都取決於正在成長中的青年一代的教育。這用在現在也很貼切。當前我們對“90後”這個特殊青年群體的思想狀況和心理研究不夠。在青少年的思想工作和青年黨員的教育方面,存在一些需要改進的地方。
第一,目前的教育一定程度上是平面化教育。現在,就教育來説,家庭、社會和學校存在脫節。按黨的教育方針、主流意識形態,按社會需求來承擔教育的主要是學校,包括課堂和教科書等。而家庭的教育與學校有一定的差距,家長普遍希望孩子能上好學校,學好專業,將來有好的就業前途、社會地位、物質財富。社會對青少年的影響則是複雜的,既有積極的,也有消極的一面。怎麼把家庭、學校、社會融為一致是一件困難的事,所以需要探索和改進,形成全方位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