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時政 | 本網快訊 | 兩岸 | 國際 | 港澳僑 | 熱點新聞 | 大陸縱覽 | 社會 | 財經 | 教育 | 軍事 | 科技 | 傳媒 | 奇聞趣事 | 新聞發佈會 | 新聞人物

“旱澇急轉”考驗了什麼? 這不是三峽工程惹的禍

時間:2011-06-15 09:08   來源:中國青年報

  防災抗災 人人有責

  孫軍表示,氣象部門在預防災害性天氣中還是起到主導作用的。

  “我們在這種重大氣象災害天氣過程來臨之前,就經過仔細的分析、會商,然後形成一個預報結論。像這次的過程,估計到13日到15日可能會有一個強降雨過程,我們就要啟動三級應急預案響應,各部門要聯動一些措施。”孫軍説,“另外,我們需要像12日傍晚開始提前發佈暴雨的預警那樣,將預警資訊通過各種渠道,發送到各個部門,發到廣大群眾的手中。”

  但今年長江中下游部分地區的“旱澇急轉”還是對相關地區的生態保護與管理提出了警示。相關流域水資源調控難度大、不少地方農田水利設施老化、自然植被蓄水能力弱等問題在“旱澇急轉”中暴露無遺。

  此前,有媒體曾報道了湖北省浠水縣一處投資百餘萬元的抗旱灌渠存在明顯設計缺陷,成為“擺設工程”的事件。長江水利委員會水資源局負責人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一些工程僅考慮各自經濟利益,蓄泄矛盾日益尖銳。

  在趙飛兵看來,長江中下游部分地區生態環境的變化,已經導致當地土壤涵養水源的功能下降。此外,農田基礎水利設施損毀嚴重,也使得該地區抗旱排澇能力下降。

  他在平時的教學研究中發現,很多氣象、地理災害和人們的環保意識不高、環境遭到破壞有關。因此,他在課堂上反覆向學生強調,每個人都要提高環保意識,要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

  “當災害降臨到個體頭上時,抵禦災害能力較差的個體本身的防範意識不強,這會在一定程度上加劇災難。”趙飛兵説。(中國青年報北京6月14日電/記者 來揚 實習生 霍仟)

分享到:
編輯:張曉靜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