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時政 | 本網快訊 | 兩岸 | 國際 | 港澳僑 | 熱點新聞 | 大陸縱覽 | 社會 | 財經 | 教育 | 軍事 | 科技 | 傳媒 | 奇聞趣事 | 新聞發佈會 | 新聞人物

清華教授及其碩士被指抄襲 校方稱構成學術不端

時間:2011-06-12 13:45   來源:新民網

潘曉春勾畫出的論文核心公式被抄襲的地方 實習生 朱雲辰 攝

  如果不是在期刊數據庫中多看那幾眼,潘曉春或許並沒有機會發現那篇跟自己的主要思想、核心公式甚至個性化用語都高度近似的論文。

  “我既氣憤又驚詫。”潘曉春説。尤其是涉嫌抄襲者竟然出自清華大學。

  41歲的潘曉春是江蘇省電力設計院的一名高級工程師,他所指控的抄襲者是清華大學的碩士孟昌波及其導師馬吉明教授。今年初,潘曉春開始走上曲折的維權路。

  幾經交涉無果,潘曉春實名舉報到清華大學,在被校方踢了幾次皮球後,潘曉春無奈將此事發到網路上,以期引起更多人的關注。今年5月,潘曉春終於得到校方回復,表示將會做出處理。

  日前,記者就此事展開了調查。清華校方也向本報答覆:初步構成學術不端,6月底將會作出最終的調查和處理結果。

  無意中發現

  論文被抄

  最近這幾年,潘曉春每年都有一篇學術論文發表,而這完全是興趣使然。

  “可能像我們這樣工作多年的人,發表論文也就是評職稱的需要,我當初也不排除這種想法,但後來發論文則與別人不同了,我確實很有興趣研究些自己領域內的學術問題。”

  潘曉春是江蘇泰州人,1995年畢業于河海大學陸地水文專業,後進入東南大學攻讀碩士,此後進入江蘇省電力設計院做工程師,從事電力工程與水文氣象勘測工作。憑著多年的鑽研,他成為單位的業務骨幹,並在多份國內專業刊物上發表過論文。

  今年春節長假結束後,一直關注本領域最新研究進展的潘曉春通過“中國知識資源總庫”之“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檢索瀏覽論文,發現了一篇名為《風資源評估改進方法的研究》(以下簡稱“孟文”)的論文,發表在2010年12月出版的《水力發電學報》上。”潘曉春此前也做過相關研究,就想下載下來留作資料。

  “論文的摘要與我2007年發表的一篇論文很相似,等仔細

  論文的署名有三人,分別是孟昌波、馬吉明、楊建設。

  “孟昌波是清華大學2008屆碩士生,馬吉明則是他的導師,而第三作者楊建設則可能是與他們相熟的人。”潘曉春説,從署名情況看,主要涉嫌侵權的責任人應該是孟昌波和馬吉明。

  隨即,潘曉春在“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中搜索到孟昌波的同名學位論文,完成時間顯示為“2008年6月”,而其論文指導老師即馬吉明教授。潘曉春表示,孟文宣稱的“新方法”與他于2007年發表論文的3階原點矩公式的形式和經驗系數完全相同,這涉嫌抄襲了他的獨創性研究成果,根本不能稱之為“新方法”。

  “我決定給涉嫌抄襲的人寫郵件,就想看看他們怎麼回應這件事。”潘曉春記得很清楚,寫信那天是2月14日情人節。他給孟、馬二人發了郵件,並抄送論文發表刊物《水力發電學報》和他原論文所刊發的《現代電力》編輯部,並申明自己的態度:説明事實真相,消除不利影響負責等等。

  數次交涉,對方堅稱沒抄

  “2月15日當天,我就接到了馬吉明教授從北京打來的電話。他語氣還比較客氣,首先説了句對不起,然後表示道歉。”潘曉春説。

  “但他説,論文的參考文獻存在漏注和錯注的情況,希望我體諒。”這番話讓潘曉春沒法接受,他堅持認為對方就是抄襲,但馬教授並未正面承認這一點。

  “馬教授説與我們河海大學的某教授關係不錯,一再表示要來南京與我面談,我認為既然不承認存在抄襲,那沒必要麻煩馬教授過來一趟。”

  潘曉春説,他想要的結果並不複雜,他只希望對方承認抄襲的事實,消除對他本人造成的不良影響。“如果你認錯了,那這事也就輕鬆過去,我不追究。”

  但事情遠非潘曉春想像的那麼簡單。幾天后,他收到《水力發電學報》的郵件,稱孟昌波本人並未聯繫到。

  此後,潘曉春與馬吉明之間再也沒有了電話溝通,只有過幾次郵件往來。馬教授在郵件中表示,他在電話中的態度已經“非常誠懇”,不明白潘曉春抓著此事不放“要達到什麼目的”,潘曉春一再與馬吉明理論,但這些溝通並未奏效。

  直到2月24日,論文第一作者孟昌波發來“對潘曉春先生質疑信的回復”。孟昌波在回復中稱,他收到導師馬教授郵件才得知論文被指抄襲,於是“決定抵京向學報及導師解釋清楚”。在回復中,孟昌波從“關於時間”、“思想形成過程”、“數學擬合過程”、“關於參考文獻”等四個方面做出解釋。孟昌波表示,“孟文”的思路最早形成在2006年8月,早于“潘文”發表的2007年10月,“不可能存在抄襲”。

  對於這份回復,潘曉春覺得很可笑,他給孟昌波回復了郵件,並且就這四條逐一反駁。

  “他將‘思路形成’實際時間提前,證明‘完整思路’早于我,思想形成過程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以此解釋‘巧合’,這不是笑話麼?”

  潘曉春特別指出,孟昌波提及2006年8月參加木聯能軟體培訓,而據他已掌握的資料,孟碩士參加時間或是2007年7月10~13日,而非其聲稱的“2006年8月”。

  “確有必要的話,我可以提供一同參加培訓的人員名單及通訊錄等資料。”潘曉春在對孟的回復中説。

  此番交鋒後,潘曉春沒有再與孟昌波聯繫。可隨後,倒是有位自稱是河海大學校友的人聯繫到了他。

  “他跟我拉校友關係,説曾經在河海大學讀碩士,後來又去清華大學讀博士,算是兩所高校間的‘橋梁’。”這位校友委婉地告訴潘曉春,清華對這種事情的處理很嚴厲,對老師和學生影響都會很大,他希望潘曉春就此收手。“我跟這位説客在網上聊過,但我表示只想讓他們師生兩個人給個明確答覆而已。”

分享到:
編輯:芮益芳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