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做裝修工人的王鵬每年春節回一趟家,熱心的鄰居、親戚和紅娘都忙著給他介紹對象。他跟對方還沒完全熟悉,就又背上行李回到打工的城市。想念時,他們只能靠電話和網路互訴衷情,半年甚至一年也難見一面,於是,最終漸漸失去聯繫。
王鵬曾想帶上女友一起外出打工,這樣就要求兩人能在一個城市或一個單位,可現實情況難如人願。王鵬每天的生活就是“兩點一線”。屋外是繁華的都市夜色,屋內卻是日復一日的獨身蝸居生活。
目前,新生代農民工已經開始大批步入婚嫁之年,伴隨社會結構與觀念的嬗變,他們滋生於城市生活土壤中的婚戀愛情經歷已經迥異於上一代農民工。當他們的物質權益保障日益引起重視時,他們的精神世界凸顯出的問題也開始浮出水面。
記者隨機採訪一些農民工,多數人認為打工生活最重要的並不是累,而是空虛寂寞。這種現實的生活狀態嚴重影響了他們的正常擇偶。
劉天宇2000年來北京某印刷廠工作,如今已經30歲,至今沒有成家。雖然在京工作,但他的工資待遇並不高,每月僅3000多元收入,除了給家裏寄點外,剩餘的錢只夠自己開銷。他也想在老家找個對象,可兩地分居並非他所願,帶到北京開支又太大,因此婚姻的事情只能一拖再拖。“找個對象咋就這麼難?”
女性農民工同樣存在這樣的困擾,29歲的陳美蘭在一家臺資企業上班,月收入3000元,在城市已經生活6年。現在,對於“奔三”的她來説,結婚成家成了最大的煩惱。“在城市裏,我這樣出身的女孩子其實很難找到如意的對象。”因為農民工的身份,她有些自卑:“但是讓我回到農村找個對象也不行,沒有共同語言和愛好。今後的家在哪我也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