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綱:核心是讓農民工市民化

時間:2011-03-14 11:16   來源:北京日報

  現在,“民工荒”問題引起社會廣泛關注。這裡,我講一個問題,即工業化進程根本核心是勞動力轉移問題。現在按照官方的統計,中國有40%到45%的農民。如果按照以農業收入為主要收入的勞動力來算的話,我們至少有30%到35%的勞動力是農民勞動力。農民勞動力的收入儘管現在在增長,但是他們的收入僅僅是農民工的一半。在這種情況下,按説不會出現“民工荒”以及工資上漲等問題。因為中國不像其他發達國家,農業勞動力只佔很少的一部分。比如英國農民勞動力只有2%,日本是4%,韓國是6%。按照發展理論和發達國家的經驗,農民勞動力起碼到10%左右,農民工和農民的收入基本平衡的基點才到。現在的事實是,我們出現了勞動工資的上漲,特別是低熟練工的工資上漲。

  這個悖論反映了中國的一個特殊情況,就是我們的城市化率大大低於工業化率。工業化率是按非農村勞動力佔全部勞動力的比重來計算的,而城市化率是按照居住人口來計算的,我國現在的城市化率是48%,工業化率是70%,即使工業化率按65%來算,二者之間也有15%還多的差距。差距是怎麼形成的呢?我們國家是工業化在前,勞動力來城市裏進行工業生産,老人孩子卻仍然留在農村。其他國家情況怎麼樣呢,如一些發展中國家,失地農民進城,沒有工作也呆著,形成貧民窟,以致失業率長期居高不下。貧民窟在勞動力供給方面的一個特點是,可以讓很多人都在城裏呆著,這些人到了40、50歲仍然是城市勞動力供給的一個組成部分。而我們的情況是,因為過去不搞城市化,很多人都留在農村。過去30多年裏,我們有一個很好的統計制度,農民離開了土地之後到城市就業,有就業就就業,沒有就業就回去,農村的一畝三分地是農民的命根子,所以中國不會出現貧民窟現象,農民不會長期留在城裏。女工20多歲回農村生孩子,男工30多歲或40多歲遇到自己競爭力下降,農村不斷改善,政府也在關注農村,也就回到農村了,回去不回來了。所以現在我們看到兩方面現象:一是城裏沒有老職工,沒有老打工的,沒有熟練工;二是農村只有兩部分人,一部分是40、50歲的回到農村的勞動力,另外一部分就是半大的孩子。這説明瞭什麼情況?即我們轉移的農民過早地退出了城市,這就是“民工荒”悖論後面的重要問題。

  我這麼説不是贊成貧民窟,我們不搞貧民窟。我們要做的是讓農民在城裏留下來,用各種辦法,推進農民工市民化。這是現在“十二五”規劃的一個重點,也是現在當前應該抓緊做的事情。做好這件事也許能夠緩解一部分“民工荒”和工資成本上升的問題。在我們沒有高能力、高品質稟賦的時候,比較長時間保持低能力稟賦,有一個長期競爭力,對中國的長期增長非常重要。

編輯:馬迪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