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時政 | 本網快訊 | 兩岸 | 國際 | 港澳僑 | 熱點新聞 | 大陸縱覽 | 社會 | 財經 | 教育 | 軍事 | 科技 | 傳媒 | 奇聞趣事 | 新聞發佈會 | 新聞人物

廣東雷州運河輸水滲漏七成 34年失灌面積50萬畝

時間:2011-03-04 15:19   來源:南方日報

  68歲的何世振50年前修運河,如今赤腳踩在污泥和垃圾充塞的河道裏,一腳深一腳淺地將掩埋的排水管挖開。張迪 攝

雷州青年運河西運河部分渠道改造後輸水能力大增。張迪攝

  昨天(3日)南方日報關於廣東農田水利的調查,引起代表委員的關注。水是生命之源、生産之要、生態之基。今年中央一號文件聚焦水利改革發展,提出用5到10年時間,從根本上扭轉水利建設明顯滯後的局面。正是帶著這份焦灼與期待,我們出發了,將目光投向生命之源——— 水。

  一年之計在於春,春耕時節問水利。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南方報業旗下的媒體攜手推出特別策劃“問水中國”,通過深度調查、高端訪談、全媒體報道等形式,從各個角度切入,集納各方智慧,獻計水利發展。

  問水中國,路在腳下。

  ◎1976年,青年運河的灌區面積達到146萬畝的最高峰,如今卻不足100萬畝。34年失灌面積約50萬畝,每年失灌約1.4萬畝。

  ◎作為青年運河源頭的鶴地水庫,至今未摘掉病危水庫的帽子,主幹渠道險情不斷,部分河道遭到城市化侵襲。

  ◎節水工程目前已經啟動,今年51歲、已不年輕的青年運河,“毛細血管”決定著它是否能履行使命。

  全國人大代表陳雪榮:水利工程建設要注重實用性。面子工程最好不做,把錢投入到最實際的問題中。有一些水利工程很好看,但效果反倒不如農民集資建的好,使用的時間不夠長。

  “大旱,八成農田龜裂,作物焦枯,民不聊生,百姓入山尋野菜充饑”。

  這是1943年雷州半島真實的旱情悲劇,是千百年來雷州半島遭受旱魔肆虐、十種九不收的片段。

  雷州青年運河改變了歷史。

  1960年建成的青年運河,灌區總幹渠長77.7公里,5條主幹渠長199.4公里,流量大於1.0立方米/秒的幹渠、支渠等骨幹渠道86條長1098公里,渠係建築物3200余座。設計灌溉面積200萬畝,有效灌溉面積146.6萬畝。

  潤澤雷州半島51年的青年運河,面對日益增長的城鄉生活和灌溉用水壓力,越來越感到力不從心。鶴地水庫加固工程被迫延期20餘年;運河80%的渠道及建築物存在著不同程度的損壞,輸水滲漏損失高達70%;從主幹道到末級渠道的失修等原因,導致50萬畝農田失灌。

  危險河堤滑坡不斷

  一連串讓人難以置信的數據,記載著雷州青年運河修建時的“人間奇跡”:5萬軍民奮戰14個月,封江築壩37座,高潮時期達30萬人。

  民工揮汗如雨之間,總長174公里的青年運河,蓄水量11.5億立方米的鶴地水庫,用雙手雙腳完成的6583.4萬立方米土方、70.4萬立方米石方,出現在世人面前。如果用工程挖出來的土石鋪一條1米寬10釐米高的路,可繞地球16.6圈。

  鄧小平視察運河時欣然揮毫:“雷州青年運河”。八十高齡的朱德拄著手杖,登上30米高的東海大渡槽,了解運河建設情況。此外,董必武、葉劍英、陳毅、王震、賀龍等中央領導都先後到過運河工地視察指導。

  建設時輝煌的光環,也難掩運河經歷51年風雨後的衰老。近日,記者走訪青年運河總幹渠流經的遂溪縣石城鎮上縣村,短短的1公里河堤有4處發生滑坡。

  另一處距離村莊一橋之隔的河堤,4米長的運河河堤也發生滑坡,今年2月26日搭建臨時通道。“這些年大大小小的滑坡不斷。”上縣村村長黃城良告訴記者,水閘是2010年7月下旬颱風帶來降水、運河水暴漲後沖毀的,至今未修復。

  “80%的渠道及建築物存在著不同程度的損壞。”雷州市青年運河管理局副局長黃明高説,50年前建的運河,因財力、技術和資金等條件限制,工程的標準低,主幹渠上的水利設施基本沒有配備,相當於“毛坯房”。

  水庫加固拖了20年

  歷史上,青年運河也經過修補。黃明高介紹説,上世紀80年代,雷州青年運河的縣一級支幹渠開展防滲工作;十多年後,國家對全國400多個灌區進行改造,每年支援12億—15億元。

  “400個單位,平均分到每個單位大約300多萬元。”黃明高説,青年運河灌區是全國十大灌區之一,能夠拿到600萬—1000萬元,但“50年的欠債不能一次還清”,主河道一個節制閘的維修資金約100萬元,有限的資金遠遠滿足不了需求。

  蓄水量11.5億立方米的鶴地水庫是雷州青年運河的源頭,水庫地跨廣東省廉江、化州和廣西陸川、博白4縣市。雷州青年運河管理局局長卜偉説,1991年被列入全國第一批病險水庫,鶴地水庫至今還未摘掉這個帽子。

  水庫大壩實行定期安全鑒定制度,每隔6—10年進行一次。1990年省水電廳組織了對鶴地水庫的首次安全鑒定。卜偉説:“但到今天,大壩定期安全鑒定制度已20年沒有實行,很不利於水庫的安全運作。”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水利工程儘管存在諸多“先天不足”,但至今仍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城市前進運河“後退”

  2月26日,雷州東洋灌區,城內電灌一站旁,開闊的農田中,鄉親們正在為春耕忙碌。頭戴蓑帽、68歲的何世振赤腳踩在污泥和垃圾充塞的河道裏,一腳深一腳淺地將被掩埋的排水管挖開。

  1958年,還是少年的何世振跟隨生産隊的青壯年們一起奔赴廉江、遂溪、雷州等地,加入當時浩浩蕩蕩的運河建設大軍。東運河的水灌溉雷州東西洋灌區上萬畝農田,種植水稻從一年一造變成兩造。

  “運河很少放水了,記不清從那一年開始不放水了。”何世振放下手中的鋤頭回憶良久,他家的農田距離東運河末端不過2公里,水渠裏流淌的卻是從南渡河抽上來的水。

  南渡河在南,運河在北,運河的萎縮讓何世振的農田從運河灌溉的“上游”變成南渡河引水渠的下游。“抽上來的水有時根本不夠用,還要趕時間。”

  從東洋灌區向市區的方向前行,越靠近城市,渠道內的垃圾和污泥越多。而寬十余米的東運河遭受城市化進程的侵襲,1994年撤縣(海康)建市(雷州)後,命運就此改變。2007年,從東運河末梢的西湖水庫取水的雷州市自來水廠搬遷後,如今貫穿城市達5公里的東運河已見不到往昔的身影:河道寬約2米,周邊是鱗次櫛比的房屋,垃圾和生活污水排入河道。

  “縮小運河面積是在當時城市發展的大環境下,政府作出的決策。”東運河管理所一名負責人説,按照規定,東運河兩岸要留出5米寬的保護用地,但沿途蓋的房子太多,沉疴難愈。該負責人同時強調,縮小後河道經過測算後符合標準,“畢竟主運河流下來的水不多。”

  雷州市青年運河東運河管理所向記者提供的一份數據顯示,長達33公里的東運河,僅有1公里建混凝土三面防滲,從2004年至今,渠道水利用系數平均不足40%,“從鶴地水庫流下來的水大部分滲漏了”。

  “如果單純是農業灌溉的話,運河壓力反倒不會太大。”黃明高解釋説,農業灌溉用水有時間性和季節性,運河不供水的時節可以進行保養。而城鎮供水,一年365天一天都不能停,“功能改變,運河的等級卻沒有提高。”

  等級不能提高也使得青年運河的輸水能力大打折扣。據雷州青年運河管理局估算,運河輸水滲漏損失高達70%。

  49年後等來了大修

  五十而知“天命”的青年運河終於等來了大修。從2009年起,全面實施雷州青年運河灌區改造工程。改造項目包括西運河改造工程和青年運河灌區節水改造工程(又稱“大節水項目”)兩大部分,分佈在湛江市及茂名市下轄的化州市等65個鄉鎮。

  卜偉介紹説,首先啟動的是青年運河西運河的改造,總投資1.2466億元,其中中央資金4200萬元,省級資金5200萬元,市級配套資金3066萬元,已經基本完成。

  “與第一期工程相比,第二、三期工程顯得尤為重要。”卜偉説,第二、三期工程是各縣、市、區運河水的“末梢”———1個流量以上的支渠和田間工程,總共5000多公里,改造資金達12億元,到今年完成。

  與南方日報記者一起調研的全國人大代表陳雪榮説,水利工程建設要注重實用性。“面子工程最好不做,把錢投入到最實際的問題中。有一些水利工程很好看,但效果反倒不如農民集資建的好,使用的時間不夠長”。

  支、鬥、毛渠鉅額改造資金的背後,是末級渠係農村小型水利工程面臨的組織者、建設和管理者缺位,農田水利基礎設施的長年失修,導致灌溉面積不斷萎縮的現實。

  1976年,青年運河的灌區面積達到146萬畝的最高峰,如今卻不足100萬畝。34年裏,失灌面積約50萬畝,每年失灌約1.4萬畝。資料顯示,遂溪縣從上世紀80年代後期開始至2005年,全縣運河有效灌溉面積現已不足15萬畝,灌溉面積減少62.2%。

  “青年運河改造統一規劃時已經考慮到灌溉問題,每年施工期是10月份到第二年3月份,農業生産期確保不停水施工。”卜偉説,改造後渠水利用效率明顯提高,在剛剛過去的春耕中,按照春耕送水測算,20多公里的河道輸水比改造前提早2—3天到達。全部改造工程結束後,有望挽回50萬畝失灌農田。(張迪 胡佳軼 胡念飛)

新聞中心 兩岸 社會 國際 臺灣頻道

編輯:許莉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