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陳繼明:省裏來的扶貧隊長

時間:2011-02-06 15:16   來源:人民日報

  他是一名副廳級幹部,下鄉扶貧。他撒種施肥鋤地挑大糞,村民認他是自家人,當地鄉幹部感慨“以前工作太不紮實了,太把自己當幹部了”;他用自己的房子作擔保給大家借貸款,把兒子娶媳婦的錢挪來硬化村道……他叫陳繼明,今年59歲,河北省紀委監察廳副廳級紀檢員、監察專員。

  微雨後的清晨,氤氳的霧氣漂浮在廣袤的冀南平原上。像往常一樣,河北省廣宗縣塘疃鄉北塘疃村,一個身影穿行在林立的蔬菜大棚之間,時而進入大棚,時而停下回答疑問。轉到最後,他走上一個高土臺,黝黑的臉龐四處張望,目光所及,蔬菜大棚密密地連成一片,生機勃發。

  這個人就是陳繼明,國家級貧困縣廣宗縣的“四幫一”扶貧工作隊隊長。幾年來,他通過發展蔬菜種植、畜禽養殖,調整産業結構,提升農民持續增收能力,將全縣扶貧開發工作推上了一個新臺階。

  一個人與一個村 不知從何時起,村民眼中的“陳主任”變成了大家口中的“老陳”

  以前的北塘疃村,村民們除了種點瓜瓜果果自己吃外,世世代代就只知道種棉花了。大家窮呀,窮到什麼地步呢?全村510戶、2360口人,每人平均年收入不足1100元。

  “老百姓的事大過天,一定要解決大家的吃飯問題。”2008年春節剛過,陳繼明與另一位扶貧幹部于振生進駐了北塘疃村。見多了扶貧幹部的來去匆匆,看著這個官位比縣委書記、縣長還大的“陳主任”,村民們更是漠然。陳繼明找村兩委成員、老黨員座談,挨家挨戶進屋聊天,摸清村民們的想法,最後決定以投資小、見效快的大棚蔬菜種植為突破口,大力發展設施農業。

  越窮越怕折騰。一説要搞蔬菜大棚,種慣了棉花的村民們害怕了,一是不會種,二是沒有錢。建一個大棚需要2萬元,財政補貼5000元,自己還得掏1.5萬元。這可是一筆鉅款。且不説能不能弄來這些錢,要是賠了,那不得死人呀。

  眼見為實,陳繼明帶著村幹部、村民代表,去本省的永年、饒陽和山東壽光、山西清徐等蔬菜大縣開開眼,這一看,大家才知道,蔬菜可以這麼種,蔬菜原來這麼值錢。

  為徹底打消顧慮,陳繼明一邊聯繫信用社,用自己的房産給大家擔保籌措貸款,一邊把兒子娶媳婦的錢挪來硬化村道,一邊從山東壽光請來經驗豐富的技術員,選擇産量高、品質好、市場廣的以色列阿帕奇番茄種苗。看到“陳主任”是真心幫,村民們的心終於暖了。

  就這樣,短短一個多月的時間,陳繼明為全村解決了小額貸款90多萬元,建起了215個大棚。他沒日沒夜地忙,關鍵時間更是吃住在大棚裏。看著大番茄長得水靈靈的,他和鄉親們高興地展望著即將到來的豐收。

  然而,天有不測風雲,2008年12月21日淩晨的一場九級大風,把正在輸液的陳繼明,驚得從醫院飛速趕到北塘疃村。面對遭災的大棚和哭天搶地的村民,他立刻組織自救,一邊緊急調來了竹竿、草簾分發給大家,一邊與山東、天津聯繫,不到24小時,優質黃瓜種子就送到了北塘疃村,第三天受災戶全部補種完成。

  到了蔬菜豐收的日子,種植戶們高興壞了。收入高的,一個棚達到了2萬元,低的也有1.4萬元。

  “老陳,到咱家棚裏瞄瞄”,“老陳,咱家的草簾不夠了”,“老陳,我還想再建一個棚”……不知從何時起,村民眼中的“陳主任”變成了大家口中的“老陳”。

  一個人與一個鄉 “只有與老百姓打成一片,老百姓才會從心裏跟你幹”

  2004年,陳繼明曾在廣宗槐窩村搞過3個月的中央一號文件宣講,看到貧困的農民和落後的農村,他落淚了。“我很內疚,原來我們的農村這麼窮,我們的農民這麼苦。”

  “我們的作風有很大的問題!”回想起來,陳繼明明白了村民們對各級幹部愛理不理的原因,“只有與老百姓打成一片,老百姓才會從心裏跟你幹。”

  他剛到槐窩村的時候,正值春耕時節,村民都在自家的地裏忙農活,但有一些人由於沒有勞動能力而一籌莫展。陳繼明看到他們的難處後,急在心頭,主動為他們撒種施肥鋤地。

  一次走訪槐窩村,陳繼明看到村民家的茅廁溢了,二話不説,拿起了糞瓢,挑起了大糞。鄉親們都很震驚,一個從省裏大機關下來的幹部會為農民挑大糞。他為老人理髮,為村民結婚墊錢,資助小孩上學,為槐窩村引進蘆筍……在陳繼明的影響下,只要群眾有需要,村兩委班子成員立馬放下手中的活來幫忙。

  “跟著老陳有奔頭。”短短3個月,陳繼明為槐窩村幹的實事不下百件,槐窩村也一下子成為全縣的脫貧致富典型村。

  到了北塘疃村,陳繼明更是融入到村民中。一次看望一個孤寡戶,推開門,一位老人正蹲著熬菜粥。看到來了扶貧幹部,老人一言不發,拿起臟乎乎的碗,從黑乎乎的鍋裏盛起大半碗説不清顏色的菜粥,遞給了陳繼明。陳繼明接了過來,稀裏呼嚕地吃起來。老人笑了,“老陳是自家人。”自此以後,村民們覺得陳繼明跟大家貼著心了。

  “我們以前的工作太不紮實了,太把自己當幹部了。”塘疃鄉黨委書記徐永豪感慨萬千。如今,塘疃鄉的大小幹部一天到晚奔走在鄉間,不等不靠,踏實為大家辦事。有的包村幹部索性住在村裏,發現哪個有困難,自己解決不了就找陳繼明,陳繼明也隨叫隨到。就這樣,陳繼明給塘疃鄉留下了一支永不撤走的工作隊。

  一個人與一個縣 “扶貧不是一錘子買賣”

  一進廣宗,滿眼除了棉花,還是棉花。廣宗資源缺乏,産業結構比較單一,主要是望天吃飯。最初選北塘疃村作為扶貧點,陳繼明就是希望能以點連線,連線成面,全縣推進。

  “脫貧是基礎,致富才是目的。”陳繼明給自己壓擔子,“扶貧不是一錘子買賣,想增強農民的造血功能和增收能力,要從産業結構調整入手。”

  “像老陳這樣研究問題的扶貧幹部太少了。”他的話讓縣委書記劉立生産生了共鳴,“老陳不但研究如何種植,還研究市場,把整個産業鏈條吃了個透,給我們趟出了一條農業産業化的路子。”

  為了促進蔬菜産業規模化,陳繼明帶領北塘疃村成立了綠驟然合作社,註冊了“廣春”商標。然後與山東壽光的公司合作,建設扶貧開發育苗基地,總投資500萬元,佔地60畝,年育苗能力達到20億株,全部建成後將基本滿足全縣需要。在老陳的影響帶動下,現在,廣宗蔬菜種植面積達到了2萬畝,設施農業就有1.4萬畝,發展蔬菜大棚專業村80多個,蔬菜大棚近8000個。

  陳繼明還幫著引進食品公司,在貧困村集中發展養鴨,形成了“公司+農戶”、“龍頭帶基地”的良性發展模式,不到一年時間,全縣養鴨大棚發展到300多個,養鴨專業村24個。

  為了完善産業鏈,陳繼明現在忙活另一件大事,建設廣春果蔬産品交易市場,面積達2萬平方米。“明年開春就能用上了。”陳繼明眼裏充滿了期待。

  “扶貧的活要是幹不好,怎麼向群眾交代,怎麼向組織交代?”目前省直、市直有38個幫扶單位在廣宗,陳繼明總是充分利用各種資源開展全縣的扶貧工作,在資金、政策、招商引資等方面出力獻策,他引進的資金粗估已達到了5000多萬元。廣宗縣縣長李振軍介紹,在扶貧工作的促進下,縣財政收入由2007年的4223萬元,增長到2009年的6039萬元,今年前三季度為5424萬元,農民每人平均收入2007年為2790元,預計今年近3400元。

  鄉親們的笑臉,是我最大的成就。(2010-10-29)

  新聞中心 兩岸 社會 國際 臺灣頻道

編輯:王怡然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