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時政 | 本網快訊 | 兩岸 | 國際 | 港澳僑 | 熱點新聞 | 大陸縱覽 | 社會 | 財經 | 教育 | 軍事 | 科技 | 傳媒 | 奇聞趣事 | 新聞發佈會 | 新聞人物

愚公村支書領村民苦戰六年 力把天塹變通途(圖)

時間:2011-02-28 12:38   來源:荊楚網

  

  王光國(右二)帶領村民們開鑿道路

  

  村民們在懸崖邊施工

  昨日11時17分,爆破聲後,碎石和粉塵緩緩落定,高山深谷阻隔的建始縣龍坪鄉店子坪村再次回到寧靜中。村支書王光國和60多名村民回到百米高的懸崖上,鋤頭、鋼釬和勞動號子又響了起來。

  這是一則正默默演繹著的現實版愚公移山的故事。6年多來,為了修一條出山公路,村支部書記王光國率領村民已奮戰兩千多個日夜,打通了1公里多長的山路。“三面有小河,背後大山坡,祖祖輩輩像駱駝。”店子坪村三面被河流和深谷切斷,另一面遭群山相阻隔。這裡的686名村民耕種著700余畝肥沃土地,盛産馬鈴薯、捲煙和玉米等農産品,但運不出去。

  2005年初,擔任村支部書記不久的王光國將村民們賣雞蛋、賣豬、賣牛積攢起來的修路錢,加上政府相關部門幫扶的10多萬元擺到桌上,與村民立誓要鑿出一條通往希望的大路。“不能把不通公路帶來的貧困留給下一代人!”王光國激起了村民們修路求變的強烈願望。78歲的劉太白和73歲的張九錫、劉太新老人,都在工地上忙碌;27歲的劉和洪,丈夫外出打工養家,她和父親母親一起,帶著9歲的女兒和不到2歲的兒子,一家三代天天在絕壁上勞動。

  目前,還有最艱難的近2公里路要修通,對村民們來説,無論資金還是技術,都像是一項無法完成的任務,但他們感人的新時代愚公精神,已漸漸引起社會各界的關注。

  王光國看著勞動中的鄉親們,堅定地説,路一定會修通。

  雲霧繚繞中的恩施州建始縣龍坪鄉店子坪村,一條深約數十米的峽谷,將右岸大山中的村子與左岸的兩橋洼山隔開。“對山喊得應,走路要半天”,是這裡的真實寫照。

  遠望過去,白雲之下,絕壁邊緣,數十名村民如螞蟻般,在絕壁上揮動著鋤頭。他們要“啃”出一條通往對岸的大路。這個大膽的決定,是村支書王光國和村民代表們合議而定的。寒來暑往,路正在絕壁上一米一米地延伸。2011年,這是愚公書記王光國和村民們絕壁鑿路的第6年。

  陡峭蜿蜒的山路,是進出的通道

  “十、九、八……三、二、一,放!”昨日上午11時17分,伴隨著地動山搖的幾聲巨響,店子坪村洋芋河右岸的大山絕壁上騰起一股粉塵,碎石塊劈裏啪啦落進深達四五十米的峽谷裏。

  巨響過後,村支書王光國帶著50多名村民從山的另一邊回到施工現場,繼續揮動他們手裏的羊角鋤,一鋤一鋤地刨動著鬆散開來的頁巖,碎石落進身後的峽谷裏,半晌才有回音。

  這不是傳説中的“方七百里、高萬仞”的“太行、王屋二山”,這裡是讓人望而嘆息的兩橋洼、大山兩座高山。兩山和峽谷的相對高度各約500米,半山腰以上,常年縈繞著白雲,店子坪村位於洋芋河右岸的大山的山坪之中,7個村民小組有686人,出行的只有一條羊腸小道,最窄處不過兩尺。

  小道從店子坪村村委會起頭,深入山下的峽谷,再往上,爬上兩橋洼山的半腰,和洋芋河左岸的青裏壩村的水泥路相接。1公里多長的山路,蜿蜒在兩座傾斜度約80度的高山和一條峽谷之間,走一趟需要半個多小時。

  即便是在店子坪村土生土長的人,行走在這條山路上時,也要萬般小心,稍微不慎便可能滾下山谷。在過去的10年裏,已有3名村民葬身峽谷。

  1989年,高考落榜的王光國,爬著這條險路回到村裏。這個身高1.6米的矮個男人,成為村裏的唯一一個有著高中文化程度的“秀才”。14年後,已任村支書的他做出一個驚人的決定。

  堅硬頁巖上鑿路,誓將天塹變通途

  “修路!從村裏修出一條平坦大路,直通青裏壩村,接通水泥路。”2003年正月初九,剛任村支書一年的王光國,召集幾個村民小組的組長和10多名村民代表,在村委會辦公室裏提出這個構想。

  大家立即炸開了鍋。修路?談何容易!雖然兩山之間的相望距離不過300米,修盤山公路只有4公里,但這條路要在兩座高山之間打通,要在堅硬的頁巖中生生鑿開!

  錢從哪來?村民們的勞力可以不要錢,但是炸山開石需要炸藥、雷管,需要鑽孔的設備。

  絕壁上的路怎麼炸開?岩石如何鑿開?一個又一個的疑問,接連拋向這位年輕的村支書。祖祖輩輩都在盼望的路,祖祖輩輩都不敢想的路,這個31歲的村支書真能搞成?“當場就有人反對,認為這項工程根本不可能實現。”王光國回憶。

  然而,閉塞的交通帶給店子坪村人的刺痛感過於強烈。多少年了,留在山上的人難得討到一個媳婦。有了大路,至少不用擔心走路時滾下峽谷。王光國提出的設想,終於獲得大多數人的支援。

  接下來便是籌款。王光國和張九國等幾名村民小組長,挨家挨戶地給村民們做工作。“村幹部帶頭,村民們自願捐款,原計劃每戶出1000元。”王光國説。但事情進展並不順利,第一輪籌款中,全村185戶只有36戶捐款,不到3萬元。

  修路資金捉襟見肘,賣豬賣牛把錢湊

  村民們並不是不願意捐款,確實是沒錢。村裏的土地雖然肥沃,但耕地只有715畝,出産的煙葉、馬鈴薯和苞谷,僅能維持村民的日常生活。

  王光國將自己家辦的養殖場裏的四五十頭生豬賣了,每頭大約1200多元,還清了債務,留下一部分作為家用,將剩下的幾萬元全部捐了出來。這個養殖場曾是他的夢想,當年從建始縣職高畢業後,不顧許多同學的勸告,他執意回到老家,就是想通過辦養殖業闖出一條路。為了修路,養殖場廢了,他只得開起一個小雜貨舖。

  一組組長張九國將自己家的耕牛賣了,捐出1000多元;村裏的特困戶王在雄將生豬賣了,捐出800元,大兒子王從靜將賣松子的200元捐出來;70多歲的劉太白,將賣背簍得來的僅有的20元捐出來……

  2005年正月初九,在修路的決議定下整整兩年之後。王光國率領50多名村民,來到青裏壩村水泥路的盡頭,在堅硬的岩石上挖下了第一鋤。

  這一刻,這位村支書帶領村民們,開始了和《愚公移山》傳説中近乎一樣的故事。

  按照他的設想,這條寬3米多、長約4公里的大路,將由店子坪村的村頭延伸至青裏壩村的村頭,和該村已修成的水泥路連通,還要在峽谷裏建一座橋。大路最終通往青花街,繼而可以直通建始縣城。

  10年,是王光國和村民們最初定下的工期。

  懸崖上的打釬聲,炸山開石的炮聲,鋤頭刨石的響聲,開始在這片沉默了數百年的土地上迴響。

  冒險苦幹6年,希望在一點點延伸

  現實畢竟不是傳説。王光國不可能像愚公那樣幸運,能得“誇娥氏二子負二山,一厝朔東,一厝雍南”之助。這條4公里長的路,靠的是他和村民們日日夜夜一鋤一鋤地苦幹。

  懸崖邊施工,危險性可想而知。村民們刨石頭時,腳的邊緣便是深達數十米的峽谷。“最怕的就是施工出現事故,萬一發生意外,我就成了全村的罪人。”王光國説。

  2007年的一天,他帶領20多名村民在洋芋河左岸的一處駁岸上施工,下午1點鐘,就在他通知村民們到路旁休息幾分鐘後,駁岸突然塌方,正好砸在村民們剛才施工的地方。眼見幾個月的辛苦瞬間被掩埋,在場的婦女們失聲痛哭。這一次險情,至今讓大家想起來就心驚肉跳。

  除了施工的難度和危險外,資金成為修路最大的困難。開工僅一年後,當初籌集到的近10萬元便用光了。買炸藥、雷管需要錢,買鑽炮眼的空壓機、風鑽機需要錢,買柴油、機油需要錢……

  沒錢開工時,只能停工。王光國敲開建始縣交通局的門,敲開縣民政局的門,敲開縣扶貧辦的門,一次又一次地奔波在“要錢”的路上。6年內,建始縣各有關部門先後撥款10多萬元。“如果不是政府和外界的援助,工程肯定到不了今天這一步。”王光國感嘆。

  6年之後,這條路雖然修修停停,但已完成近一半的工程,達到最初的預定目標。“雖然困難很大,但開弓沒有回頭箭,這條路絕不能半途而廢,我相信只要埋頭苦幹,這條路總有修好的一天。”站在岩壁邊緣,王光國語氣堅定地説。

  路,正在岩壁之上一點點延伸…… (楚天都市報記者 談海亮 王功尚 蕭顥 特約記者 正恩 周光兵)

新聞中心 兩岸 社會 國際 臺灣頻道

編輯:許莉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