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時政 | 本網快訊 | 兩岸 | 國際 | 港澳僑 | 熱點新聞 | 大陸縱覽 | 社會 | 財經 | 教育 | 軍事 | 科技 | 傳媒 | 奇聞趣事 | 新聞發佈會 | 新聞人物

北京前11月房租同比上漲23% 部分北漂擬回老家

時間:2010-12-20 13:46   來源:中廣網

  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小陳是北京一家事業單位的員工,他和同事一起在西城區白雲橋附近租房。最近,房東告訴他,房租要漲了,而且漲幅令人驚訝。

  小陳:我這個房子是兩居,原來房租2600元。房東突然説房租要漲價了,從2600元漲到3200元。我們詢問了一下周圍的仲介,果然目前的房價已達到3000至3500元。

  因為房東的催促加上害怕搬家帶來麻煩,小陳最後還是選擇接著租。據統計,目前北京城區加郊區共有可出租房屋大約240萬套,其中有租賃需求的人口約700萬人,而1-11月份北京普通住宅房租價格為3179元,同比上漲了23%。

  面對火熱的房屋租賃市場,不少房東選擇在合同期內提高租金。不過,住建部近日頒布的《商品房屋租賃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明確規定:房屋租賃合同期內,出租人不得單方面隨意提高租金水準。這樣的規定能有效保護像小陳這樣的租房人嗎?

  連結地産首席分析師張月:這對一些盲目提價的業主是限制,但對於房屋租金確實有上漲空間的房東的限制並不大。他可以把租期縮短,或跟承租人明確違約協議。如果違約成本不大,可能很多業主會在租期內提價。普通來看,業主受制約的情況比較少。有的房東會縮短租期,有的房東不惜付違約金也要提高房租。新《租賃辦法》並沒有明確房東違約的懲罰措施。同樣引起小陳注意的還有另一條規定:“出租住房的,應當以原設計的房間為最小出租單位”。這樣的規定被媒體解讀為“不得打隔斷”。

  來自河南的小焦夫妻2002年就來北京打工了,在北京的這些年他們租過不少房子,剛來那會兒房租只要200元,選擇餘地還很大。隨著北京房價的不斷上漲,他們也在不斷搬家,半年前他們花了800元租到了現在住的地方。一套175平米的三居室隔斷成的10個小間中的一間。小焦的妻子趙女士説:這樣的價格,能租到這樣的房子已經不錯了。

  趙女士:説句實話,外地來的打工的誰能租的起那麼貴的房子?就算不打隔斷,像旁邊這一間,才多大,房租就1000多元。再説,我們出來打工,家裏還有孩子,能省點就省點唄。

  和小焦夫妻住在一起的共有15個人,除了6位剛畢業的大學生之外,其他的基本上都是從事家政、銷售等服務行業。選擇合租對他們來説更多的是無奈之舉。在房租價格持續上漲的情況下,因為無力支付高價房租,合租成了無奈的選擇。即使如此,2個多月後,這種艱難的選擇也將結束。

  近日,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出臺了《商品房屋租賃管理辦法》。按《辦法》第八條規定, 房屋出租者不得將原設計房間隔開來單獨出租,廚房、衛生間、陽臺和地下儲藏室不得出租供人員居住。違者將處以5000元以上3萬元人民幣以下罰款。新辦法從2011年2月1日起施行。這意味著隔斷房將被禁止出租。新規的出臺,在市場引起不小的反響。人們擔心,《辦法》將影響低價出租房源,減少市場出租房屋面積的供應量。從而推高房屋租金甚至二手房價格。

  中原地産分析師張大偉:如果完全限制群租房,會造成房租上漲。一個租賃市場如果沒有增加供給,沒有解決好中低人群的住房保障,只盲目限制群租,限制打成隔斷出租等,這反而會增加中低收入租房人群的負擔。

  友家置業是北京一家房産仲介,出租隔斷房佔這家公司業務的20%左右。王經理認為,新規的出臺重點打擊的將是那些專門做隔斷房出租業務的“二房東”。從表面上看,他們出租的房屋租金較有優勢,但中國指數研究院副院長陳晟認為,這種低租金其實是以犧牲租戶的權益和安全為代價。禁止群租雖然可能推高房價,但是從租戶安全及權益等角度考慮,這還是很必要的。

  陳晟:過低的租金是以犧牲租戶的權益和安全為代價的,這不是我們鼓勵的。即使在租金上有所抬升,但相對於其他違規做法,可能正面意義會更大一些。

  昨天晚上,聽到這個消息的小焦夫婦有些沮喪。他們擔心這個政策實施後,房租會再次上漲。如果那樣,他們就只能考慮回老家了。

  記者:如果房子沒得租,對你來説會有影響嗎?

  小焦:活不下去,回家的可能性佔80%-90%,最低得80%以上。這對打工的夫妻可能要離開了,而在事業單位上班的小陳卻還要默默承受了房租上漲之苦。“實施難度大,監管不到位“,小陳對新《商品房屋租賃管理辦法》執行到何種程度表示質疑。現在距離新辦法實施還有兩個多月時間,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住宅處處長文林峰指出,地方政府要儘快出臺實施細則,明確責任主體,避免政策流於形式。

  文林峰:有效的實施需要儘快做兩點工作,一是地方政府要儘快出臺最低出租面積標準。二是要明確責任主體,包括入戶檢查工作主體,都應該在地方實施細則裏面更加明確。否則,責任群體不清楚可能會跟過去一樣,使政策流於形式。(記者汪群均 實習記者付倩倩)

新聞中心 兩岸 社會 國際 臺灣頻道

編輯:許莉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