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時政 | 本網快訊 | 兩岸 | 國際 | 港澳僑 | 熱點新聞 | 大陸縱覽 | 社會 | 財經 | 教育 | 軍事 | 科技 | 傳媒 | 奇聞趣事 | 新聞發佈會 | 新聞人物

公眾期待公示用血成本 “血荒”並非愛心變少所致

時間:2010-11-09 08:51   來源:中國青年報

  

  重慶籍老戰士張健在展示獻血證,當兵5年他已獻了6次血。李博攝(資料圖片)

  近期,我國十幾個城市相繼出現臨床用血告急的情況。連日來,在社會各界的關注和努力下,不少地方的“血荒”得到緩解。為避免再次出現“血荒”,我們能做什麼?

  上周,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通過清研諮詢和民意中國網,對4309人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面對“血荒”,78.7%的人願意無償獻血。受訪者中,“80後”佔62.2%,“70後”佔23.5%;62.3%的人曾經獻過血。

  “血荒”不是人們愛心變少造成的

  “‘血荒’不是因為人們的愛心變少造成的。”中國人民大學研究生王琳告訴記者,看到學校鼓勵獻血的倡議,最近不少同學去獻血,可見大家內心並不冷漠。王琳曾獻過3次血,但在得知醫院輸血的價格後,她坦言有些失望:“獻血是無償的,用血卻很貴,有時病人還因交不起費用而用不上血。難道血液的維護成本真有那麼高嗎?”

  在本次調查中,除了7.0%的人認為“獻血與我無關”外,很多人與王琳有同感——72.5%的人承認“獻血無償但看病昂貴,反差太大令人心寒”,並且認為這或許就是“血荒”的社會成因。

  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周子君認為,“血荒”是社會信任危機的一種表現。現在血站、醫院對於用血成本等資訊不公開,公眾心裏有疑慮。另外,實行“無償獻血、免費用血”的地方很少,一些人覺得自己獻了血,但要輸血時還得花錢,手續也很麻煩,所以就等著需要時再説。

  “政府要相應地調整管理思路,才能真正解決‘血荒’問題。”周子君説,血液的檢驗成本和存儲成本等都應公開,消除公眾誤解。家屬無償用血的手續也應該簡化。

  本次調查顯示,70.2%的人期待對用血成本和血液流轉過程進行公示和監督;69.4%的人希望有關方面切實落實“無償獻血、免費用血”。

  2008年汶川地震後,北京市某網路公司職員邱先生,在看到災區用血告急的新聞時,下了班就趕到一採血點獻血,但工作人員告訴他,血採夠了。“當時很多像我一樣的人去獻血,都被拒絕了。為什麼不儲備起來呢?你看,現在‘血荒’,又沒有血應急。”

  “每個血站存量有限,當時存滿了就沒地兒存了。這反映了血液儲備和調劑機制還不夠完善。”周子君認為,鼓勵大家獻血的措施,應該是常態和長效的,從方便獻血者的角度出發考慮問題,比如在醫院和社區安排獻血點,人們獻血就會快捷得多,“還要有更人性化的服務措施,比如獻完血給杯牛奶等,都可以溫暖獻血者的心。”

  調查顯示,66.8%的人建議建立獻血長效機制,鼓勵更多團體或個人長期參與;66.7%的人建議建立和完善血液儲備和調劑機制。

編輯:許莉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