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時政 | 本網快訊 | 兩岸 | 國際 | 港澳僑 | 熱點新聞 | 大陸縱覽 | 社會 | 財經 | 教育 | 軍事 | 科技 | 傳媒 | 奇聞趣事 | 新聞發佈會 | 新聞人物

“集體下跪”現象呼喚暢通民意渠道

時間:2010-05-24 07:50   來源:光明日報

  最近,幾起“集體下跪”事件廣為社會關注。先是遼寧省莊河市海洋村千余村民在市政府門前長跪不起,反映徵地補償款不分配等問題。隨後又有媒體報道,廣東省化州市梅子坑村數十名村民冒雨在市政府門前下跪,反映耕地被占問題。

  俗話説:“男兒膝下有黃金。”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裏,下跪是十分嚴肅的事。一般 來説,在某些特定場合,晚輩會跪拜長輩。至於民眾跪拜官員,則是封建制度的畸形産物。在如今的法治社會裏,百姓竟然集體跪見官員,實屬異常,反映出一些地方官民對接錯位,民意上傳渠道不暢。

  綜觀以上兩起事件,村民們反映的問題都涉及最基本的生計,卻遲遲得不到重視。在通過正當渠道反映問題受阻的情況下,村民們只好無奈地“另辟蹊徑”,最終試圖以集體下跪的極端方式引起政府部門的重視。可以想見,如果當地政府部門一開始就重視體察民情,暢通民意的表達渠道,村民們的困難就會及時得到解決,也就不會有集體下跪事件。

  談及暢通民意渠道,地方政府部門應該也能夠有所作為。政府官員如要掌握有關社情民意的第一手資料,就應深入基層調研走訪,躬身傾聽民眾的心聲,將切實解決群眾的困難作為最大最迫切的任務。如果官員怠于傾聽民意、體察民情,不僅會降低政府部門的公信力,還會導致幹群關係的緊張。

  加強和完善信訪工作是了解民意的另一重要途徑。對於群眾合理合法的訴求,信訪部門應認真對待,及時妥善處理。隨著我國信訪制度的不斷完善,如今老百姓更多地傾向於到信訪部門去講理。對此,信訪機關不應有任何抵觸和反感情緒,而要善於引導群眾,化解矛盾。否則,老百姓就會繞開正常渠道,通過其他方式反映問題,有時還會造成不良的社會影響。

  除傳統的途徑外,很多地方政府部門也在努力拓寬集納民意的新渠道,例如面向社會開通的市長信箱、市長熱線和官方網站等。這些嘗試的確發揮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但問題仍然不少。例如,群眾普遍反映市長熱線難打通、市長信箱不回信,甚至形同虛設。假如類似市長熱線和信箱等民意溝通渠道能夠更好地發揮作用,老百姓又怎會捨近求遠、大費週折,到政府門前反映問題?

  另外,即使群眾採取非常規的方式反映問題,政府部門也應妥善處理,而非回避。令人遺憾的是,在一些事件中,有的政府部門在第一時間以沉默相對,從而導致事態惡化。或許這種態度出於顧慮,比如,倘若接待下跪群眾,今後可能有更多的人到政府門前下跪。然而,只要相關部門認真對待並著力解決群眾反映的問題,這些顧慮實際上是不必要的。事實上,只有相關部門及時暢通民意渠道,並真正重視群眾心聲,像集體下跪這樣的尷尬局面才能消于無形。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社會新聞 經濟新聞 教育新聞

編輯:馬豐軍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