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尊重民意 廣西河池將“文明橋”復名“風流橋”

2011年06月03日 22:08:49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八年前,廣西河池市城區的一座原被民眾稱為“風流橋”的小橋,突然被當地官方改成“文明橋”;八年後,該市政協委員充分反映民意形成提案,當地政府恢復了它原來的名字。

  河池市民政局區劃地名科科長林啟峰18日接受中新網記者採訪時説,過兩天民政局就要公示,恢復這座橋梁的冠名。

  據《河池志》記載,“風流橋”建於1979年,位於河池市新建南路。上世紀80年代初期,這裡環境優美,河池市的山歌迷們經常相聚於此對唱山歌,這座橋也因此而得名“風流橋 ”。

  家住河池市新建南路的市民朱竹山回憶,無論白天還是夜晚,不少市民都前往該橋唱山歌、談戀愛。“蜜蜂過嶺為花香,金雞過界為鳳凰;風流橋上把歌唱,妹不嫌棄就開腔。”男的剛剛唱罷,女方立即登場,“風流橋上唱山歌,金雞開口鳳凰和,人生青春幾個秋,你也歡來我也樂。”曾幾何時,在這座小橋上,時常總能聽見諸如此類的迷人的山歌聲。

  然而,當地官方卻把橋名給改了,取名“文明橋”。據稱,改名的原因是當地政府某些官員認為“風流橋”這個名稱“不文明”。

  此舉一齣,立即遭到當地民眾的強烈反對。一名愛唱山歌的市民聽聞此事後,用一首山歌表達了憤慨的心情:河池有座風流橋,風流橋上人逍遙。不幸有天名被換,市民無奈把頭搖。錯把風流當下流,明明無知還説牛。硬把“文明”橋上套,誰知已把文明丟。

  廣西大學教授、文學評論家王建平在當地官方把橋名修改後,曾接受中新網記者的採訪。他認為,壯族山歌的內容大多以表達情愛居多,河池市這座橋因山歌迷們常聚集於此對歌而得名“風流橋”,最能體現山歌文化的內涵。壯族山歌的“風流”,並沒有不文明不健康的含義,“風流”是壯族山歌的特性,沒有了“風流”的韻味,也就失去了壯族山歌的美。把“風流橋”改成“文明橋”,做法顯然有不尊重民意之嫌。

  作為一名土生土長的河池人,該市政協委員莫現智亦説,風流橋的來源,顯示出河池人愛唱山歌的地方特色,以及當地居民的生活習慣,應當恢復。

  這座橋改名八年來,反對聲音不斷。 有政協政協委員認為,“風流橋”這個名稱代表了河池市一種文化背景,提起“風流橋”,河池人無不知曉那是山歌迷們對唱山歌的地方。“風流並不等於下流,“風流橋”代表著一種文化內涵。那是河池市山歌文化的縮影,當地官方的這種做法,抹殺了這座城市的山歌文化歷史。

  2009年,原河池市政協副主席朱發生等12名政協委員提交了一份提案,認為將“風流橋”改名“文明橋”,是種很不負責任的行為,應速給予恢復。

  河池市民政局區劃地名科科長林啟峰介紹,河池市政府對政協委員的提案非常重視,於今年4月26日召開常務會議對提案進行了認真的討論。會議認為,應尊重民意和歷史,恢復“風流橋”的冠名。

  廣西河池市所轄的宜州市,是傳説中壯族歌仙劉三姐的故鄉。河池市城區與宜州市相隔不過六十公里,所説壯話同屬“北壯”語系。因地裏位置上的相近和語言上的相同,河池市城區居民也酷愛唱山歌。(記者 蔣雪林)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社會新聞 經濟新聞 教育新聞

[責任編輯:孫金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