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時政 | 本網快訊 | 兩岸 | 國際 | 港澳僑 | 熱點新聞 | 大陸縱覽 | 社會 | 財經 | 教育 | 軍事 | 科技 | 傳媒 | 奇聞趣事 | 新聞發佈會 | 新聞人物

保護文化名鎮:重在“文化之根”和“生活之脈”

時間:2009-06-04 14:28   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上海頻道記者李榮6月4日報道:3日在上海金山楓涇舉行的“世博論壇-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保護與開發”傳出資訊,國家相關部門近年來已分4批公佈了251個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相關保護力度明顯加大,名鎮名村保護的法規體系也在不斷完善中。業內專家表示,名鎮名村不能被片面視作"商業開發資源",保護要重在"文化之根"和"生活之脈"上。

  據了解,歷史文化名鎮名村是中國文化遺産的重要組成部分。自2003年以來,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及國家文物局已聯合公佈了4批共251個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其中名鎮143個,名村108個,分佈範圍已覆蓋全國31個省、直轄市、自治區。這些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反映了中國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經濟社會發展階段聚落形成和演變的歷史過程,真實記錄了傳統建築風貌、優秀建築藝術、傳統民俗民風和原始空間形態,具有很高的研究和利用價值。

  在論壇上,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等單位的專家認為,近年來,隨著中國政府對文化遺産保護的日益關注,歷史文化名鎮名村保護與利用已成為各地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培育地方特色産業、推動經濟發展和提高農民收入的重要源泉,塑造了鄉村特色,增強了人民群眾對各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

  但在保護中也還存在一些困難和問題,主要表現在:由於不合理的建設和旅遊性開發,造成一些極具價值特色的空間格局和歷史環境遭到破壞;一些村鎮的基礎設施陳舊老化,不少傳統建築年久失修;保護機構不健全,保護修復資金匱乏,動態監管和資源普查還難以有效展開。國家已正式頒布實施了《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今後將不斷完善相關法規體系,規範名鎮名村保護規劃的編制和備案管理,逐步建立動態監管資訊系統,健全保護的技術支撐和服務體系。

  同濟大學教授阮儀三等專家認為,對於歷史文化名鎮名村,不能片面視之為“商業開發資源”,也不要“推倒重來”,産生一大批村鎮建設上的"假古董",不能只有其"殼",沒有其質。保護要重在“文化之根”和“生活之脈”上。上海首個被命名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的金山楓涇鎮負責人表示,古鎮保護既要留下當地特有的文化,又不能脫離民生,更要處理好與開發建設、發展商業旅遊的關係。

編輯:王曉燕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