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時政 | 本網快訊 | 兩岸 | 國際 | 港澳僑 | 熱點新聞 | 大陸縱覽 | 社會 | 財經 | 教育 | 軍事 | 科技 | 傳媒 | 奇聞趣事 | 新聞發佈會 | 新聞人物

“文化祭祀”為滬上清明帶來新風尚

時間:2009-03-30 08:45   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上海3月29日電(記者 張建松、葉峰)“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每逢清明,淡淡的哀思總會在人們心目中如炊煙般嫋嫋升起。在繼承清明傳統祭祀習俗的基礎上,上海近年來悄然興起了“文化祭祀”,人們用更為現代和時尚的哀思符號,更文明更優雅地表達對已故親友的懷念之情。

  走進上海福壽園墓地,滿園在春風中飄蕩的黃絲帶為眾多前來祭祀的人帶來了些許安慰、些許清新。按照中國傳統習俗,上海人以前在清明節祭祀親人,總愛焚燒“紙錢”和“元寶”等冥物,有時還燃放鞭炮,不僅帶來安全隱患,還破壞了墓區環境、污染空氣。上海福壽園近年來不斷倡導在清明節係黃絲帶寄託哀思,在冬至日折千紙鶴表達懷念。這些時尚而不失文化內涵的哀思符號,已經被越來越多的祭祀者所接受。

  位於福壽園人文紀念館門口的一堵“清明寄語墻”,還為人們深埋在心底的祝福和思念開闢了一扇“表達的窗口”。記者看到墻上已經貼滿了各種各樣的心願卡片,一張張盛滿思念和祝福的卡片,在傳遞著人間至愛真情的同時,還吸引了眾多祭祀者默默觀看,成為福壽園內新的人文風景線。

  今年清明期間,福壽園還聯合上海媒體開展了清明原創短信徵集大賽活動,倡導人們移風易俗,用現代創新的方式表達對先人、先賢、先烈的緬懷之情。上海市文明辦也將在園內舉辦“敬賢思齊、明德流長”的主題紀念活動。

  前不久,上海另一處知名的墓地濱海古園還舉行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文化祭祀典禮”,所有參加典禮表演的人都是濱海古園的掃墓者。在先人的墓前,人們用並不是很標準的普通話、用發自內心的真誠朗誦著對親人的緬懷詩歌;用並不是很專業的舞蹈和民族樂器,充分抒發自己對先人的追思和懷念。

  濱海古園總經理趙小虎説,隨著清明節被列為國家法定假日,傳統的清明文化正在上海全新復蘇,越來越多的市民開始採用獨特而不失意蘊的掃墓方式來懷念親人。有的家庭帶來了一紙祭文,在墓前輕聲讀完後將其燃盡;有的帶來了口琴、小提琴,在墓前彈奏起樂曲。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臺灣新聞 兩岸新聞

編輯:楊雲濤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