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本網快訊

村裏推行好政策 打工仔脫掉工裝回歸“放牛郎”(網路媒體“走轉改”)

2016年01月13日 23:23: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畢節市長春堡鎮埡關村養牛基地農民張永志向記者介紹放牛排班表。(台灣網 宣玲玲 攝)

  畢節市長春堡鎮埡關村養牛基地農民張永志向記者介紹放牛排班表。(台灣網 宣玲玲 攝)

  台灣網1月13日畢節訊 (記者 宣玲玲)冷霧溟蒙,陰雨洗塵,位於貴州省西北部距離貴陽市4個多小時車程的埡關村正悄悄發生著改變。

  參加“脫貧攻堅看貴州”網路媒體“走轉改”的記者剛下車,一群牛正順著山路向上走,還不時地張望著記者們。“你們穿著紅衣服,危險的很,往後靠點嘛。”(此次採訪,記者們統一穿著紅色外套)説話的是放牛的張大哥,他不標準的普通話加上急切的催促惹得記者們齊聲哄笑。

  張大哥叫張永志,皮膚黝黑,四十多歲,是畢節市長春堡鎮埡關村養牛基地的農民,也許是得知省裏來了大領導,在幾個“放牛郎”裏,他的穿著打扮格外精神。

  張大哥之前跟大多數埡關村村名一樣離家在外打工。最大的孩子在讀初二,一家六口全靠他一人在溫州打工維持生活,一年能掙一兩萬元,是埡關村的貧困戶。生活“鴨梨山大”的他去年卻跟村民們一起回家做起了“放牛郎”。不做打工仔寧做“放牛郎”,原來村裏有了好政策。

  畢節市七星關區推行“一市五金多套餐”的精準扶持政策,結合荒坡、荒地比較多的實際,埡關村大多數農戶選擇了“一市五金多套餐”中的“養牛套餐”,即每戶貧困戶貸款2.4萬元,貼息3年,購買2-3頭能繁母牛進行餵養。牛打疫苗或病牛死牛還有“産業發展風險兜底基金”來扶持。買牛無息貸,牛病不用愁,張大哥和大灣組16戶貧困戶一合計,蓋了養牛圈,成立了專業合作社。

  “介是我們組的放牛排班,你們看一哈嘛!”張大哥隨手抄起一根棍子指著埡關村大灣組集中養牛輪流值班表向記者介紹。張大哥兄弟三人都參加了“養牛套餐”,16名村名從週一到週日,每天安排兩人放牛看牛。這樣的話,張大哥和村名們一個月放4、5天牛,別的時間可以在村裏修路或務農賺錢。而排版表上的電話標識、鄉鎮裏的網路資訊傳輸讓記者感慨“資訊脫貧”已漸入鄉村。

  記者跟張大哥一起算了比賬,每戶有能繁母牛2頭,每頭母牛3年可産2頭仔,按每仔1萬元計算,每戶每三年能有4萬元收入,給村裏修路每天能掙一百元,再加上種植等收入,張大哥一年的收入是三四萬元,基本能實現一年脫貧。

  如今養殖農戶心中也有自己的“十三五”規劃,一年學習養殖技術,兩年還本,三年脫貧,四年奔小康,五年致富。關鍵是再也不用外出打工,村裏的留守兒童也少了,外出打工的老鄉從過去的一半減少到三成,等年底見到收成,回來的老鄉就更多了!從張大哥的眼中,我們看到了欣喜與希望。

    長春堡鎮埡關村養牛基地貧困戶貸款養殖的牛。(台灣網 宣玲玲 攝)

    長春堡鎮埡關村養牛基地貧困戶貸款養殖的牛。(台灣網 宣玲玲 攝)

[責任編輯:宣玲玲]